景区经营应开放与监管并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目前唯一一位女省长———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在记者见面会上指出,豪华办公室不能证明领导水平。这番话虽为常识,但在当下豪华办公楼盛行的官场也殊为可贵。但引起笔者注意的却是她另一番话:“我们不会以旅游人数或旅游收入来评价青海旅游业的发展,而是希望所有到青海旅游的人,都能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震撼。”



  女省长宋秀岩表达了对旅游业开发的价值认知———不将旅游开发惟商品化,注重人文精神传播、环境保护与游客权益。而与此同时,从中国旅游网传来的消息,众多国内景点已经或者正在准备提高门票价格,有的景点门票最高涨幅达到60%,2008年人们出游的成本可能会因此提高。



  景区价格动辄大涨,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现象。尽管一些地区由于对景区价格采取杀鸡取卵式的暴敛做法,造成景区价格超过游客经济承受力,导致旅行社与游客共同用脚投票,最终带来整个旅游业的萧条。市场教训了这些地区,迫使地区管理者进行市场秩序的全面整顿,肃清景区价格中的泡沫成分,迎接公信力重建的漫长过程。但是,对景区经营与游客权益“一损俱损”的利益共生关系,依然有许多景区经营者并未放在心里,充满随意性、贪婪地对景点价格暴涨,把游客们当作了“钱多人傻”的宰割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多个景区门票即将开启新一轮大涨风潮之际,旅游开发业的另一主体———旅行社却在采取截然不同的做法。比如有旅行社已承诺通过控制酒店住宿费、车费等来调低成本,自行消化价格上涨开支,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一正一反,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目前的景区经营,表面上看已经进入市场开发程序,但实际上在不少地方,依然是政府主导制。各类景区管委会一是对景点资源实行排他性管制,二是掌握了价格标准的绝对控制权,这就造成了与目前高速公路经营如出一辙的体制性症结:高速公路是国家投资、全体纳税人支出,但为所谓还贷和经营还需公民长期埋单;名胜古迹属于历史遗产、自然景点来于自然馈赠,按理说也是全民共有、社会财富,但民众为参观这些祖宗遗留的自然或文化遗产,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并且代价无节制地上升。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景点经营的关键问题在于其“亦政亦商”的两栖混杂身份,造成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双重丧失,景区价格上涨本质上是垄断下的非市场行为,而不像旅行社因竞争激烈不敢将成本轻易转移给游客。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全面厘清,让景区经营踏上市场开发与政府监管并重之路。



  景区经营首先要剥离过多的政府管制与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在经营权上进行全面性的市场开放,通过吸纳更多的竞争者,让服务意识更到位的市场开发主体负责管理,并且采取“能上能下”的市场淘汰机制,定期对景区服务质量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现有经营者继续“上课”还是让位。



  这就涉及到政府的角色还原———从以往的资源管制者转型为市场秩序的法治监管者,重拾一度被淡忘的“守夜人”职责,对景区进行服务标准指导、价格监管、游客权益保障等一系列公共管理。



  笔者还要强调的是,景区价格调整必须进行价格听证,通过游客代表、专家学者、消协等权益维护组织等民间力量,与景区管理者充分博弈,保证价格浮动不沦落为景区一方的利益意志体现。



  因此,笔者建议就景区经营展开论证,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在制度性平台上界定景区资源的公共性、景区经营的市场开放、景区管理的政府责任与民权优先,避免景区价格“一年几涨”的现象延续下去。


上一条: 垄断性公共服务业是小赚大赔

下一条: “粮库虚报”:不仅仅是粮食问题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