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衰退中的负面新闻总是“超预期”地爆发,刚刚在美联储2000亿美元注资计划下稍有提振的美国股市近期再度面临重大打击。美联储在3月14日举行的紧急会议上决定: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提供应急资金,以缓解该公司的资金流动性短缺危机。这也是自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第一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
受此消息影响,全美股市当日即告重挫,纽约三大股指收盘跌幅均超过1.5%。而此前数日因美联储注资流动性所积聚的上涨人气即告溃散。贝尔斯登在美国债券与抵押贷款市场上有着特殊的领导地位,公司本身即是美国优先级市场交易商,其旗下不仅管理着大量的客户资金,同时也为众多中小证券交易商提供担保和清算服务。一旦贝尔斯登出现现金流量不足,那么按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定,将无法继续从事担保抵押与清算业务。
鉴于当前美国宏观经济已陷衰退边缘、证券市场人心浮动的现状,以及各大金融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贷款、信贷额度、衍生品和掉期交易,“太大而不能倒闭”(Too big to fail)的一幕再度上演,美联储决定对其进行类似以往的短期28天流动性融资,以缓解贝尔斯登流动性匮乏的一时之需。
也正是因为贝尔斯登危机“超预期”地爆发,市场才更加清醒理智地分析当下美国金融市场的整体系统性风险。一家机构投资部门负责人如此表示:“大家都还记得,就在前几天贝尔斯登还宣称一切正常。因此,为什么这家公司在两天之后就表示需要美联储和JP摩根提供救援融资?贝尔斯登公司尚且如此,那么美林公司和Thornburg Mortgage的真实状况又会如何?”
这个提问,提出了很多人的疑虑所在。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投资者需要深刻反思的地方。2007年10月,贝尔斯登为了缓解旗下两大基金因次贷危机清盘带来的资产和市场心理负面效应,向急于走出国门的 中信证券(600030行情,股吧)抛出橄榄枝。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在当时A股市场仍处过热的态势下,市场缺乏对未来全球经济与证券市场走势的清醒认识,缺少对此次合作的深入剖析,一致看好市场合作的前景。
而随着此后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身陷其中无力自拔的贝尔斯登屡曝负面新闻,其股价也迭创新低,美联储宣布间接注资的当日股价即大幅下挫47%。更令中信证券及国内投资者深感不安的是,海外媒体已经报道,贝尔斯登可能在未来几日就会被或全部、或分拆地出售。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兰·施沃茨(Alan Schwartz)在一个电话会议中表示,公司正在和投行Lazard权衡有无其他可兼顾全盘的替代方案。
正如中投公司高位投资黑石私募一样,中信与贝尔斯登的联姻,充分暴露出中国金融企业海外投资的高度风险。在2006~2007年中国A股市场快速膨胀的时期,中国金融企业,尤其是证券投资领域,在经历了高速成长的洗礼,甚至如中信证券出现市值赶超美林的情况时,很难保持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证券市场发展态势的冷静思考。一旦出现如贝尔斯登这样的海外合作机遇,急于走出国门,就缺少对于时机与策略更为慎重的选择。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中投公司对黑石的投资上,迄今其笔30亿美元投资的账面亏损已过50%。
事实上,此前一些中国实业投资进军海外也同样暴露出类似的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当属TCL投资欧洲过气家电巨头汤姆逊,双方的合作最终未能实现TCL海外业务的拓展,相反成为其最大的发展包袱。这些事实暴露出一些中国企业的相对不成熟,以及对海外市场风险缺少更清醒的认知。一些实体企业在国内的经营,依赖于政策扶植、资金投入和快速铺开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但一旦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在不具备特殊优势的情况下,容易遭到挫败。
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合作,除了受市场热情蛊惑以外,更重要的失误原因便是在不清楚次贷危机底部的情况下,对全球金融秩序重大变迁缺乏深刻认识的情况下,贸然相信“下一轮伟大的全球化,是金融的全球化”之类判断,行动过于冲动和急切所致。所幸的是,贝尔斯登、黑石,以及凯雷目前所遭遇的困局,给跃跃欲试的中国海外金融投资敲响了警钟。倘若中国金融界能以此为契机,更加深刻洞察国际金融秩序的利益博弈本质,完成中国大国金融自我意识觉醒,将本报多次建议的黄金作为中国金融战略投资的重点,化害为利,变被动为主动,倒也是一个难得的转机。
上一条: 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途径
下一条: 个人征信系统为谁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