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途径

近年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经济和发展中,由于民营企业受经营规模的限制,目前融资渠道还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



  民营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要真正推进社会和谐,必须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一、金融部门应加大支持民营经济的力度



  合理利用利率杠杆,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针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特点,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利率浮动政策,将企业的诚信意识、担保方式及银企合作的关联度作为利率浮动幅度的标准通过科学、规范、高效、统一的定价机制增加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讲信誉、还要能付息的企业,特别是已完成规范改制的企业,只要符合信贷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商业银行要不分区域、不分大小、不分所有制,一视同仁地给予信贷支持;对经营管理水平高、上规模、效益好特别是高科技、外向型的民营企业发展予以重点支持。



  探索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方式。民营企业不仅在规模上、经济实力上有别于大型企业,其资金结构、经营方式也不同于大型企业。因此,如何结合民营企业的特点,探索适应民营企业的信贷管理方式成为当务之急。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良好的民营企业可考虑建立主办银行制度,减少对企业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对一些资信等级高的民营企业可适量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在目前民营企业财务报表可信度较差的情况下,为了防范信贷风险,加快贷款创新步伐,努力探索仓单质押贷款、权利质押贷款、保理贷款及民营企业之间的联保贷款等,其他直接融资方式如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产权交易市场等也应该建立健全。



  金融改革与创新要充分考虑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提供必要服务的问题。在金融创新上,各类银行要把中小企业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在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工具和技术、金融监管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信贷服务。在银行改革上,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强与境外战略投资者深度合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与民营资本的合作,允许其作为战略投资者参股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方面,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发展金融业,设立多种形式的中小金融企业和建立社区银行,这类金融机构以民营资本为主。在发展科技金融方面,可建立中国的科技银行。科技银行设立在高新区内,是一种区域性银行;银行实行股份制,资本来源以区内科技企业为主;银行存贷款主要对象为区内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信贷业务范围是为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业务提供服务。建议在北京、上海、深圳等部分有条件城市的高新区进行科技银行试点。



  此外,金融部门要抓结构调整,扶持特色民企。金融部门要围绕国家宏观调控,搞好结构调整,重点支持特色民营企业发展。如支持商业、外资、农业及新兴领域企业的发展,适当扩大贷款范围。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量大、加工产品销路好的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民营企业积极为“三农”发展作贡献。



  二、民营企业应增强内源融资能力



  一是扩大内源融资,缓解资金压力。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顺序,首先是内部挖潜,只有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才会想到对外融资。这种依赖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过程即所谓的“内源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通常占60%左右,我国民营企业的这一比重为65%。为什么内源融资如此重要?关键就在于它的自主性、长期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等特点,是企业开展外源融资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研究民营经济的融资问题,首先必须增强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主要是减并有关收费,降低企业的资金消耗。目前,民营经济反映比较激烈的,就是国土、房产、规划、环保等部门的行政性收费,以及验资、评估、鉴证等中介服务收费,不但标准过高,而且手续烦琐。所以,有必要对这些收费进行全面清理,能免的免,不能免的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降低收费标准,更彻底的办法就是将职能相似的行政机构合并起来,杜绝多头管理。比如,一些省市有的已经将国土、房产和规划部门合并为一个机构,这个办法值得借鉴推广。对于中介机构,必须与所属的政府部门彻底脱钩,实行政企分离,同时打破垄断经营。



  二是鼓励民营经济进行直接融资。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来自企业内部的利润和折旧约占60%,来自银行的不过20%,其余则是从证券市场及民间渠道获得。而在我国,社会存款基本上都进了银行,银行安全流出的渠道又太狭窄,造成“水库爆满,禾田干涸”的怪现象。跳出这一怪圈,必须从源头上分流社会资金,允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



  (一)股权融资。我们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通过 股票市场上市融资。股票交易中的主板作为第一个层次,门槛较高,主要适合于规模较大、资质较高的公司,民营企业可以通过直接改制,或者通过协议让非流通股份控股上市公司,或者通过在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实现控股,或者采取逆向借壳等方式进入股票市场。目前,要切实把握深圳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机会,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民营中小企业上市交易。



  (二)债券融资。债券是比股票更重要的融资手段,但在我国,企业发债却十分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有关部门正在酝酿修改债券管理条例,进一步放开企业债券。今后发行企业债券主要不是看企业性质,而是看企业的规模、信用以及融资后资金的用途,民营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向上呼吁,降低债券融资的门槛;另一方面,要积极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申请发行债券。



  (三)风险投资。政府应当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尤其要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的进入;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及高科技企业参与风险投资;放宽对保险基金、信托投资机构、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介入风险资本运营的限制,多方面动员民间闲置资金,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但是,我们必须注意,风险投资要以“民营官助”为主,政府的支持主要是穿针引线、参与出资、发起设立、提供政策优惠等,为它们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三、政府部门应建立多层次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体系



  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功能,疏通民营企业融资梗阻。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特别是要对阻碍企业获得融资便利的土地使用权问题及时解决,增强广大民营企业自身的融资抵押能力。二是加强和改善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专门的民营企业管理机构,重点规范民营企业经营行为,提高其财务透明度,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社会信用水平。同时,对融资难的民营企业进行分类和初选,从政府角度帮助这些企业完善申贷资格,定期或不定期地推荐给银行。三是加强对融资担保机构管理。地方政府要督促有关部门,准确定位担保机构的作用与功能,进一步完善对担保机构的配套管理,防止此类机构演变成另一种贷款机构或是单纯的盈利机构,简化担保手续,降低担保成本,从而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融资服务。四是鼓励民营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政府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建立多层次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体系,如发展针对成长性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培育地方性的产权交易机构、发行企业债券、发挥融资租赁公司的作用,等等;让处于初创阶段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融通资金,弥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方面的资金不足,尽量缩短成长期的资金制约时间。


上一条: 遏击全球大宗商品价暴涨的中国海外投资新战略

下一条: 贝尔斯登危局与大国金融“觉醒”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