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些不开车的低收入者,反倒必须为那些开车的高收入者,承担由高收入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经济后果呢?从社会公正的原则来看,有必要强调资源运用和经济效益的总体社会影响和对弱势群体的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导郑祖康建议,成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监测委员会,研究预测国内外物价变化。他说,“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是好的,但物价上涨问题比较突出。政府采取的调控措施是有效的,但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国内外物价变化的研究和预测,及早做好准备。”
在上涨的物价中,农产品物价尤为突出。由于全球石油价格的快速攀升,中国和一些其他国家一样,越来越多地推广乙醇汽油这一新能源。乙醇汽油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玉米。随着乙醇汽油需要量的扩大和全球性粮食和食用油供应日趋紧张,在“开车”和“吃饭”需要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审慎运用粮食资源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资源运用所产生的物价影响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对普通家庭,尤其是对低收入家庭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中国,在对外争取油源的同时,正在开发替代性能源,其中的乙醇汽油近年推广已有成就。经济学家称,如果全中国大陆都使用含10%的乙醇汽油,每年可节省450万吨汽油。不知道他们在算这笔燃料经济账时,有没有也算一下它可能对未来国内低收入者食品承受能力的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黄培劲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忧心忡忡地指出,2007年中国猪肉价格节节攀升,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从种种迹象看,今年中国的粮食价格也可能飙升,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导致耕地大面积抛荒。黄培劲说,猪肉价格猛涨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饲料价格的上涨。在粮食生产问题有待解决的形势下,是不是更应该慎重考虑因推广乙醇汽油而可能加剧的“开车”和“吃饭”需要间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粮食会流向利润较高的工业用途。这是在遵循价格原则,而市场的价格原则却经常与好社会的伦理原则不符。在世界范围内,农业经济学家们已经提出了粮食燃油生产的经济效益对弱势群体的伦理责任问题。例如,在美国,现在已经有五分之一的玉米,也就是美国谷物产量的将近六分之一,用于乙醇生产。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涨,农民会放弃其他农作物而改种玉米。这样一来,农作物的整体价格就会上涨,以农作物为饲料的肉、禽、蛋等食品也会跟着上涨。
在玉米和其他粮食作物成为乙醇汽油主要原料之前,石油涨价对农产品价格也曾有影响,但那只不过是反映为对农业动力和运输成本的间接影响。而现今有专家指出,“食品经济和能源经济之间的区分界线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全球八亿开车族和二十亿低收入人口正在争夺有限的粮食资源,“而低收入人口的一半收入都是花费在食品上的”。
对许多开得起车的人来说,食品价格上涨一些也许算不得什么。但对那些不得不把一半甚至更多收入花费在食品上的低收入人口来说,食品价格的上涨便成了不能承受的负担。这里便出现了一个必须思考的社会伦理问题,为什么那些不开车的低收入者,反倒必须为那些开车的高收入者,承担由高收入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经济后果呢?从社会公正的原则来看,有必要强调资源运用和经济效益的总体社会影响和对弱势群体的责任。经济发展不但要讲经济效益,还要能担当道义责任。只有这样的经济发展才会造福于绝大多数人,也才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赞扬。
上一条: 农机补贴,想说爱你不容易
下一条: 从关切民生到警惕GDP虚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