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重庆市将农机补贴种类增至九大类33种,补贴对象扩大到农民之外,即便是城镇居民、企业服务组织,只要进入涉农行业并从事生产或开发,需要购买农业机械的,经过申请都可享受补贴(3月14日《重庆日报》)。农机补贴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为国家惠农政策,2008年国家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农牧业县(场)。
根据有关规定,农机补贴的发放程序是:先以省为单位采取竞争择优筛选的方式确定形成年度补贴机具目录;农民购买补贴机具时,通过乡镇农机管理机构向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审查,确定购机者名单和数量,经张榜公示后与购机者签订购机补贴协议;农民购机时向供货方提交购机补贴协议,按扣除补贴金额后的机具差价款交款提货;供货方凭补贴协议和发票存根定期向省级农机主管部门提出结算申请。
同时,中央财政资金的补贴标准,按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进行补贴,按照分类管理单机补贴实行上限办法,一般类型农业机械执行单机补贴最高限额为5万元的规定,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补贴限额8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补贴限额20万元。在中央财政农机补贴之外,省市县财政还会根据自身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补贴,也就是说只要在规定的范围内,农机补贴相对农民的收入来说,应是一个足以让人心动的数额。
然而,因为目前农机补贴申请程序是自下而上审查,特别是限于财政补贴金额的限制,这一优惠政策没有实行“普惠制”而是实行“特惠制”,这使补贴政策在落实中发生扭曲现象。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卫东在今年的“两会”上说,近年来,我国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踊跃购买农机,但仍存在资金总量不足、补贴范围小、补贴方式不尽合理等问题。应尽快完善农机补贴政策。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农机补贴政策本意是推广农机,但存在“挤出效应”。经济学上挤出效应的涵义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农机补贴也是一种财政“投资”,我所说的“挤出效应”不主要是补贴政策替代了个人投资,而是贴补支持一部分特定对象,让一些有投资意愿的人,因认为自己若无法享受财政补贴,在农机服务上存在不公平现象,会选择取消投资农机或等待财政支持后再投资,这让削弱了农机补贴政策加大推广农机效果。
其次,农机补贴资金发放程序,易造成“权力寻租”现象。权力寻租是把权力商品化或曰以权力为资本,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农民或涉农组织购买有财政补贴资金的农机需要农机管理部门层层审查,根据现有规定补贴资金可能占到农机售价的百分之三十,最多的一台农机可补贴20万元,难免有人借审批农机补贴资金谋利,特别是财政部和农业部的规定用农机补贴的农机原则上两年内不得转让,这给个别人利用内部交易获取农机补贴再转手出售提供可能。
农机补贴到底如何发放?方案一:农机管理部门对购买农机的补贴申请由事前审查批准改为事后审查备案。国家有关部门确定定点农机销售企业和农机品种后,财政部门根据补贴数额确定支持销售农机的数量,销售部门直接面对购买者出售农机,但购买者在提货前需到当地农机审查备案,获取相关证明提交销售部门。这一方案可解决农机管理部门的“权力寻租”问题。方案二:农机管理部门定期接收农民或相关组织购买农机的补贴申请,审查符合基本条件者可全部纳入补贴范围,补贴金额由事前公布的总额均摊,对于可能发生的个人因补贴数额较少的退出购机者,相应补贴再平均给其他人,以此达到对农机补贴需求的动态平衡,防止销售环节的不公平等现象。当然,这一方案的问题是会给管理部门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配套相应的金融政策,主要是金融部门应发放农机贷款业务。
下一条: 经济发展还要能担当道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