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发生重大变迁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其本质是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跨越国界自由流动,其表现为国际投资和贸易增加、经济国际化程度加深、各国相互依赖性增强。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一变迁将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传统动力趋于减弱



  早期的经济全球化由四大传统动力驱动:一是国际贸易自由化,包括WTO主导的多边贸易谈判、各国降低关税总水平、撤除非关税壁垒等。二是双方或单方授予的投资便利,包括政府减弱投资干预、改善投资环境、签署国际投资协定等;三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际运输更加便利,信息交流更加迅速,使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四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上述四大传统动力的驱动下,经济全球化获得了快速发展。过去20年内,国际贸易的平均增速约为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两倍,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国际投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全球FDI达到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近几年仍维持在每年8000亿美元左右;大多数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全球物质财富总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尽管各国受益并不均衡,少数国家甚至受到损害,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全球共同发展和普遍繁荣,为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和利益。



  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上述四大传统动力依然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但其作用已经趋于减弱。这是因为:国际贸易自由化存在诸多制约,多哈回合迟迟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谈判前景并不明朗,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明显上升;各国吸收外国投资的积极性高涨,投资便利化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短期内无法取得进一步的重大突破,国际直接投资增量难以大幅提高;对全球化具有革命性的信息技术新发明、新发现尚待时日;跨国公司数量高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已经进入中后期等。



  金融化已成为新的主导动力



  金融化是指经济运行日益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金融关系为纽带,以金融网络为基础,以追求财富增值为主要目的。随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虚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日益超越实体经济,目前传统经济结构“已经让位于新的经济结构,在新的经济结构中,急剧膨胀的金融部门获取了高度独立性,并凌驾于实体生产体系之上”。(引自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语)



  金融化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动力,这一判断主要基于对如下几点事实的观察:



  第一,全球金融资产总量大大超过实体经济总量,世界经济运行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为全球金融资本的运行。据IMF统计资料,2006年全球GDP总值为48.2万亿美元,全球股票总市值为50.8万亿美元,全球金融机构资产总量为190.4万亿美元,全球金融衍生产品总市值高达485.7万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全球GDP总值的105%、395%和10倍以上。若以金融资产总量/GDP总值的比率来衡量一国金融化程度,则1999年美国为4.02,日本为3.78,新加坡为3.82,巴西为1.13,阿根廷为0.6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化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已达到2.3左右。



  这说明,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全球金融资产运行在较大程度上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已经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第二,全球金融机构、金融网络、金融市场深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国际投资和贸易增量不足造成的动力下降。目前,世界各主要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全天候运行的金融网络,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地区之间的金融市场相互贯通,世界主要股市和主要国家利率水平基本上同步变化,特别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流动性的统一市场。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使得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日益渗透。全球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统一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日益发达的金融体系为全球统一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机构和制度保障。



  第三,金融化促使各国逐步放松金融管制,不断解除金融压抑,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持续动力。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实行自由化导向的金融改革,主要内容是放松金融管制;放松利率和外汇控制;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允许银行在离岸市场开展外币业务等。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金融自由化行列,东南亚各国几乎都放松了金融管制,尤其是放松了资本项目管制。这些政策措施使得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能够更加自由地在世界各地流动,各种生产要素更好地在全球配置,从而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持续动力。



  第四,国际垄断金融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动力发生重大变迁的重要标志。早在140年前,马克思就指出:金融资本经过竞争和积聚,最终必然形成垄断金融资本。过去十年,资本在全球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全球实体经济增长相对缓慢,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甚至陷入经济停滞。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际垄断金融资本的积聚日益加快,利润迅速增长,地位日益突出。国际垄断金融资本所反映的新型经济关系,深深地根植于以大国主导为鲜明特征的国际政治格局和全球经济体系之中。美国有关经济学家认为,过去30年,在资本主义变化的三个主要特征——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金融化中,金融化是三者中的主导力量,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垄断金融资本在全球的扩张。



  积极适应动力的新变化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如何适应全球化动力的新变化,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继续受益,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



  金融化是当前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版图,深刻地影响各国甚至世界的未来。从根本和长远来说,中国需要对金融化的快速发展不断做出新总结与新概括,为迎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动力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回应。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应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加适应金融化不断发展的大趋势。当前,中国理论界应加强对金融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中国积极参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政策和措施。但遗憾的是,各国对世界经济和金融重大变化的反应总是迟钝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总是滞后的。如对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各国政府、理论界、金融界事先均毫无察觉,更谈不上预警,充分暴露出理论界在揭示现代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律方面的无能为力,也暴露出各国政府政策措施的滞后与乏力。其中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建立反映新时代特征的、能适应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发展需要的新理论体系、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



  金融化是当代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是金融战争的“核武器”。格林斯潘在他的新书《动荡年代:开创新世界(600628行情,股吧)》中写道:“二战后,美国在亚洲的两场战争也许输了,但金融战争却没有输,美国的资本主义思想比武器更有力。”但在金融化理论与实践方面,中国只是一个“新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中国有必要紧紧抓住金融化这一主题,急起直追,进而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获取更大利益。在未能在金融化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前,中国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推进金融开放,防止操之过急和过早开放。此次“次贷”危机之所以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有效隔离了危机的影响。这表明,我国在无法抢占金融化制高点之前,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的做法是十分正确和行之有效的。



  在当前的国际体系中,某些国家利用其金融霸权地位,运用金融化手段,经常通过“公开”、“合法”、“平等”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实行“静悄悄的掠夺”,达到了过去战争和殖民都无法达到的目的。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要防止类似情况发生,维护自身正当利益,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做大量艰苦的工作,包括加快自身发展步伐、加强南南团结合作、增强国际经济关系的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加快金融战略人才培养等。



  毫无疑问,中国需要继续重视和大力推进“引进来”、“走出去”,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经济全球化传统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面对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及其动力变化,中国有必要“两手抓”,即在继续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参与、学习、掌握金融化及其相关金融工具,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扬长避短,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动力的新变化。


上一条: 印度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

下一条: 5年超过7300亿 关注央行对冲成本攀升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