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印发展经验研究北京工作会议于2008年4月1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会上发布了印度发展经验研究的五篇报告,这些报告是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承担的亚洲开发银行“中印发展经验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分享印度的发展经验,本版摘要刊发其中三篇报告,分别是王大树教授撰写的《印度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张光平博士撰写的《印度金融改革》和姜奇平教授撰写的《选择先于禀赋——印度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经验》。本版文章标题为编者所加。
宏观经济的强劲增长是印度近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印度越来越被认为是全球性事务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根据2005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印度2005年的GDP占全世界GDP总量的4.26%(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是居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2006年印度的进出口分别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1.4%和1.0%。印度是世界第28大出口国和第17大进口国。事实上,印度经济近来保持的高增长已经吸引了国内外的注意。
印度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表现
第一阶段:独立之后的第一个三十年1947年-1980年 ,印度的经济增长达到了年均3.6%,人均GDP的增长达到1.4%。尽管印度经济增长是印度摆脱殖民历史的基础,但它远远低于印度潜在的经济增长,也远低于亚洲四小龙的增长速度。
第二阶段:1980年代,印度经济加速增长,年平均GDP增长速度为5.6%,人均GDP增长速度为3.4%。1991年是印度独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流动性危机和财政赤字的增加促使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重建国内外对经济的信心。政府将危机挑战转变为实施一揽子经济改革的机会。他们成功地稳定了财政,使外部部门自由化,取消了对工业的限制,改革税收和金融部门,使公共部门商业化。上述改革释放出强大的推动力,将印度经济引领到一个高速增长的轨道上来。
这些改革带来了经济的好转。在1991/1992年度实际上的停滞之后,印度GDP在接下来的5年里加速增长,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平均6.7%)。值得注意的是,在“八五”期间,所有主要的部门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均明显比危机前的十年增长更快。
第三个阶段:随着1990年代的经济改革在整个经济系统中产生效果,印度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增长通道。2003年印度经济继续稳步增长,由中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2003/2004年度以后的每一年度,以市场价格测算的GDP增长速度都超过8%。预测2007/2008年度印度经济增长将达8.7%,与这一趋势完全一致。此轮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储蓄和投资的增加支撑,并且表现为生产力和竞争能力的改进。
印度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
从内向型经济到外向型经济的转变。在持续了30年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印度的经济政策是在国家自给自足的模式下制定的。它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内向型的发展战略。1980年代,印度意识到与旧的模式决裂是种必然,自给自足作为一种理想的模式被抛弃。1980年代经济增长的浪潮带来了国外的借款,但并没有带来经济的重建。1991年新国会采取稳健的政策重建公众的信心。财政赤字得到缩减并且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筹措到了特别国际收支资金。重要的是,政府抓住经济危机中的机会开始一系列经济上的改革。改革通过解除对外贸和汇率的控制、降低关税、放松对外资流动的控制以及一项吸引外国投资的积极政策来促进印度和世界经济的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外向型经济,主要是向外寻找需求,而不是所有权。与中国作出的让步相比,印度对外商投资的放宽是温和的。印度给予外国投资者的是国民待遇,而不是最惠国待遇。
工业政策制度的改革。以前在印度有一个复杂的政权制度,许可证和管制几乎支配着生产商和分销商的每一个层面。1991年7月24日宣布的新产业政策以及后来的修正案为产业政策带来了深远的变化。工业改革涉及许多方面,例如取消许可证制度,逐步减弱公共部门产业的垄断性,取消征费和非征费价格制度,降低公共部门的企业优先权。新产业政策的主旨是努力创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环境。我们也可称之为内部的自由化,其目的是增加竞争的压力,使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做出自己的决定,并为民营企业扩大范围和自由。1990年代的改革激发了一股创业的乐观情绪,这导致了整个工业部门竞争力的逐步提高和整个企业界的复苏和投资率的加速提高。
小规模企业的保护。印度出于就业的考虑,一直有支持小行业发展的传统。独立以来的所有工业政策都对小行业问题特别重视。印度对小规模企业的重视和支持主要是针对优秀的小规模企业,而不是普通的小规模企业。对小行业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微型企业的保留,低税收、银行贷款方面的优先拨款和优惠利息津贴等财政优惠,政府服务的扩充,以及政府的优先采购等。
实施低成本战略。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印度软件产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和资讯科技方面的技能。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印度仍然有吸引力——低成本的业务,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熟练的人手。印度在这些方面的显著成绩已促使一些观察家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制造业,印度具有比较优势的是服务业。
印度已经达到并保持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印度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对发展经济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印度的经验证明,在新的世纪有新的机遇,关键的一点就是:一个机会来了是否可以抓住。
虽然政府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起飞之际,市场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此前,亚洲一些地方经济的起飞是由政府主导,但印度的经验证明,经济起飞可以由私人主导。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一个主导部门作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明智的。理想的情况下,由于引擎发动要持续很长时间,主导部门应建立在国家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印度人口超过十亿,比较优势在于廉价劳动力。印度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提供资讯科技专家。正是廉价劳动力和其英语技能使印度的软件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这清楚地表明在新一轮的增长中,IT业发挥着主导作用。IT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重要的是作为主导部门,IT通过其纵向和横向的外溢效应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举例来说,IT和IT带动的服务导致服务行业迅速发展,并且还有一些资料显示如果这个势头继续下去,会蔓延到制造业。
上一条: 美元的“在位者”优势
下一条: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发生重大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