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短期外债膨胀需标本兼治

近日,国家外管局再次要求包括外资银行在华分行在内的所有国内银行控制外币贷款规模,削减短期外债水平。要求6月底前,23家外资银行将不足一年短期外币贷款规模限制在不多于127亿美元,而19家内资银行则被要求限制在不多于80亿美元。缩减短期外债余额指标被视为管理层控制热钱流入的手段之一。此前,国家外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736.18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2200.84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8.91%,再度刷新短期外债占比的新高。



为什么在资本管理还没有放开的情况下会出现这样的征兆?我们认为,中国的资本管制的效力是非常可疑的。另外,也要理性认识到,中国的短期外债和东南亚危机时的短期外债状态不同(后者是国外投机资金渗透到国内信贷市场的表现,进而冲击和摧毁该国的金融系统),而是在人民币不断升值预期强化下,国际商务结算货币美元的不断贬值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大量的出口企业,为了缓解人民币成本的上升、美元利润下降的压力,不断地将人民币成本转变为美元成本。比如,增加美元的贸易信用,并通过贸易和投资的合理换汇额度,将资金的人民币融资结构通过贸易信用平台转变为美元的外债结构,从而降低由于人民币坚挺、利息上升所推高的资金成本。于是,企业这种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就会进一步加剧短期外债的攀升,由于这种行为是市场自发行为,这也预示着短期外债上升的趋势在未来是有增无减的。当然,尽管企业这种导致短期外债增加的行为是合理化的,但是“放大”下去,也会造成系统性的信用风险。尽管中国目前外汇储备很庞大,但并不表示中国对系统性风险的“埋单”能力很强大。



坦率的说,中国的短期外债管理是很艰难的。一个是全球性资本追逐利差(因为资产吸引力和中美利差的原因,国际资本愿意抛弃美元资产,购买中国资产);一个是中国企业良好的业绩表现和宏观调控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必然会使他们对外来资本产生兴趣;另外,中国对外经济的依存结构,使得我们对企业在短期内过度的外债管理,会影响到日益恶化的出口利润,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就业增长。



于是,管理外债就不能仅仅是加强资本帐户管理的问题。还需要改变企业通过融资结构的调整来规避汇率风险的内在动因。要让企业感受到从美元利润和人民币成本的盈利模式转变成美元成本、人民币利润或人民币成本和人民币利润的盈利模式过程中,不能采取短视行为。



例如,我们应将产业政策和汇率政策结合起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给予这些企业适当的“财政补贴”,日韩在高度增长时期政府的帮助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否则,受利益驱动的企业行为是没有动力进行“高代价”结构调整的。从宏观面上讲,它们没有很强的动力去消耗企业的额外成本来选择高附加价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经营模式。第二,要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与汇率政策结合起来,要通过有效的财政转移,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城市化、支持外来人口的安家乐业。第三,要将金融体系的发展与汇率政策结合起来,要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打开企业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完善外部融资的公司治理机制,尽量做到不让追求资本利得的投机资金与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企业生产资金捆绑在一起,尤其政府要为此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否则,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会铤而走险,从而造成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不利于拥有人口众多的中国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上一条: 请茅于轼先生尊重事实

下一条: 德鲁克的最后忠告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