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试点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制度,力图将数量庞大的农村房屋从资产转化为资本,提高农民融资能力。这将是农村生产力的新一轮大解放。4月8日,安徽省建设厅发布将试点农村房屋产权登记流转制度,引起各方关注。(5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与城市比较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在我国的农村地区,除了极少量的村集体以外,大多数农民生活还比较贫穷,中西部不少省份农民的年均收入2006年只有3000—4000元人民币,仅占经济发达城市职工年均收入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
农民为什么贫穷?除了历史原因以外,从社会现实因素分析,我认为有两点不能忽视;一是从微观上看收入渠道比较窄,主要是种地和到城市打工收入,有报道称,我国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有约1.2亿;二是从二元化社会结构看,农民占有的国有资产与其他行业比较不成比例。据清华大学教授陈志武先生介绍,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国28178家国有企业,从业人数为1273万,资产6.5万亿,人均占有50.9万元。目前通过企业改制,打造“航母”,人均占有国有资产更多。农民呢?占有国家资产形式主要是土地,国土资源部2007年公布的数据是人均耕地1.42亩,按照基准地价计算,每亩地5万元左右,也就是7万元左右,如果被征用以后,农民每亩地只能得到2—3万元。试想,在商品社会中,盈利的基本前提是资本,从公平意义上讲,一个人能够得到国家50多万元的资本与一个仅有其零头不到的资本,怎么能够在结果上达到共同富裕呢?
安徽试点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制度,其最大的一个突破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让农民多了一条融资渠道,虽然说,一套民房,没有城市里的房屋价值高,但对农民来说,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视。事实一再证明,不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农民增加收入除了种地、务工以外,就是开办私营企业。在这方面,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一方面通过正常渠道融资难,一方面农民手中最大的资产房屋、土地难以转换成资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创业致富。
我注意到,有学者认为,安徽试点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制度,如果推广开来,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因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民房屋及其项下的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安身立命之本,农民一户只有一处宅基地,一旦失去住房,就会丧失基本生存条件。
我认为,对学者们这样的担心应当作具体分析,不能仅从理论上去认定利弊。客观地讲,我国农民一个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决策行为的理性和保守。所以,当一个农民决定把自己的房屋抵押给银行的时候,各方面的应对措施要比有关部门考虑周到得多。另外,金融系统也有相对成熟的防范措施,对不符合规定的,要想把房屋这种资产转换成资金也很难。事实上也是如此,据报道中介绍,截止到2007年底,安徽宣城市已利用房屋产权抵押这种方式,发放贷款几个亿,没有发现一笔不良贷款。
必须承认,尽管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农村、农民、农业仍然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为了让更多的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除了国家惠农政策以外,从法律、制度上,把农民的资产变成资金,让农民的资产流动起来,是农民致富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安徽的农村房屋产权登记试点,非常值得法律、金融,农业等相关部门研究和思考。
上一条: 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办得好
下一条: 以创新促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