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5月1日正式发布,标准从6月1日起将强制执行。
塑料袋“国标”离正式执行尚不足一个月,但在最近的购物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这个“国标”已在流传。日前,我去超市购物,收银员与一位付款的大妈聊着塑料袋的事情。收银员说,“下个月超市不能再免费送塑料袋了。”我经常上网,早已知晓塑料袋“国标”这一档子事,并对此环保之举的前期宣传、发动甚感欣慰。但没等我乐和几秒钟,大妈却用颇为不解地语气说,“不用塑料袋,那用什么?”收银员答道,“不是不让用塑料袋,只是要用一种新的塑料袋,而且要收钱的。”当然,收银员没有给大妈讲清楚新的塑料袋是环保塑料袋。尔后,我只听大妈嘟囔了一句,“恐怕又是变相地收钱吧!”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已在民众中流传,但又有几人对购物要顾客出钱表示理解呢?这就好比看英超比赛,用惯了免费的东西,一时要收费还真让人不适应。
在买烤鸭的时候,老板同样提醒了我,“塑料袋以后是个大问题,不让用了。”“这东西油腻腻的,那以后该用什么好呢?”大多数购物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当我给大家解释环保塑料袋还是可以用的,老板却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不明白其意思,但知道其甚感不快。塑料袋“国标”将要实施,虽然其引起的反响不像米价上涨那样让人惊骇,却也让不少商家、消费者开始担心自己将会受到不小的影响。还有,城市要求市民的生活垃圾袋装化处理,市民的生活必然会因塑料袋“国标”受到影响。
对“国标”的执行,大的塑料袋生产企业可以从生产源头上进行控制,但现行生产塑料袋的有不少是小作坊,相关执法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到位的。所以,要让现行的塑料袋在短期内退市,实非易事。商家出于利益考虑,市民出于生活成本、便捷等方面的考虑,塑料袋“国标”要走好“最后一公里”不容易。
知识产权报曾刊文称,我国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基本与世界同步。目前,我国环保塑料袋技术较为成熟的是生物降解型和淀粉改性型2种。用这2种技术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产品已经出口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我国环保塑料袋技术已成熟,却遭到了推广难题。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的一位环保专家算了一笔账:通常可降解塑料袋的韧性不如普通塑料袋,在遇到较重货品时需要套两个塑料袋,平均核算下来可能比以往多用了三分之一。而可降解型塑料袋的成本一般比普通塑料袋高出10%至30%,到消费者手中,环保塑料袋的价格甚至是普通塑料袋的2至3倍。这仅仅是生产成本上的考虑,还有专利成本等方面的因素。我们真担心,塑料袋“国标”强制执行会不会让环保塑料袋变得奇货可居,进而让现行的塑料袋废而不止呢?
塑料袋“国标”要走好“最后一公里”,亟需解决好环保塑料袋成本分摊的问题。国家需要就环保塑料袋给予政策补贴,并且由国家购买此类专利技术,供厂商免费使用;销售企业与消费者亦应分摊部分成本。希望塑料袋“国标”能一路走好。
上一条: 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是防范利益集团风险
下一条: 过度城市化乃通胀之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