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正“地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

中国不少城市都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热情,写进党和国家有关正式文件的有上海,最近以国际影响力为名、大有国际金融中心之实的有北京,还有更多是“只做不说”型的。笔者发现,参与这场角逐的城市在声明自己的优势时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认为自己在某个区域中经济、金融实力够强,是这个地域的发展“逼”它走上了这条路云云。



  这就涉及到一个必须厘清的关系:地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



  没有地域性就没有国际性



  这与“没有民族性就没有国际性”是一个道理。研究国际金融中心的学者开口便会说:北美的纽约、欧洲的伦敦、东亚的东京——千万别忽视了这3个国际金融中心前的地理定位,这就是地域性。时区限制、区域经济等地域属性是人类难以摆脱的烙印。现在,在国际金融中心的角逐中,迪拜异军突起,地域性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一天内可覆盖东西方两个市场的25个国家,又有庞大的石油美元。



  反观国内也是这样。上海以长三角为依托,北京以环渤海为基地,深圳以珠三角作后盾,且都可与香港相呼应。客观地说,这3个城市的地域性禀赋都具有一定竞争力,若一定要排个高下,可能是以上海、深圳、北京为序。但这又不是绝对的,除了统计数据上的总量特征外,龙头与腹地的整合度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一体化程度是关键。在这方面,北京以其首都的政治地位,自然具有无可比拟的号召力优势。总量再大,如果互不往来,甚至互相拆台,其地域性得分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各地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强调其地域性优势无可厚非,而且远远不够——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上,目前还停留在宣传上,目的是为了证明其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正当性,有点类似于向上“要项目”。



  莫把地域性直接当国际性



  但并不是说这块地盘上有这些别人没有的优势就可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或者可以把本城市的目标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这涉及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今后一段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资方向,可要慎重!别过若干年再说:就算交了个学费吧。那是犯罪。



  地域性只是国际性最起码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地域性不能直接等同于国际性,从地域性中心走向国际性中心有漫长的路,对于有的城市来说,实际上此路不通,大可不必枉费心机。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是大量金融机构的聚集地、大量金融人才的择栖地、大量金融市场的博弈所和大量金融产品的创新园。



  当然,也许有人说,这还不容易?把政策给足,这些要素都会来!果真这样,问题就会演化为灾难,因为那会成为一个“门槛比低秀”。在国家竞争上,内部军阀混战容易招来外敌入侵,在经济与金融的竞争上,会招来另一种“入侵”。这一点,昨天贵报在《给“国际金融中心热”提个醒》一文中,已经作了充分论述,它以以前我国不少地方在招商引资上的恶性竞争为前车之鉴,可谓一针见血。到时候,所得税减免、房租减免、上户口甚至子女在中考、高考中加分等奇招均会“创造性地”出笼。



  所以,这必须是国家战略,不能一哄而上。社会主义的一个优越性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市场经济的一个优越性也是能集合力量办大事(如股票市场能集资修铁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应该是能集合更大的力量办更大的事。那我们为什么不能集中力量呢?



  当然,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国际金融中心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钦定的,是实实在在建起来的,是日积月累,并在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但这可以通过国家在宏观层面以制度设计等方式予以解决。比如,国际性中心有全能性的、专业性的,完全可以根据各个城市与区域的禀赋做好准确定位。


上一条: 买理财产品 不应片面追求“高收益”

下一条: 金融高管薪酬“出轨”源于与国际片面“接轨”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