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社会中不光只有你一个人面临社交的焦虑和恐惧,几乎所有人都曾在某个时刻被突如其来的社交恐惧所打垮。
一份来自美国的研究资料称, 约有40% 的美国人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那些神采奕奕的政界人士和明星, 也有手心出汗、言不达意的时候, 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电影明星凯瑟琳· 戴尼维等, 他们都曾表示在公众场合讲话时会感到紧张。谈判、酒会、晚宴、沙龙……在这些社交场合上有多少人谈笑风生、游刃有余, 就有多少人惶恐不安、手足无措。还有一些人表面上侃侃而谈、镇定自若, 实际上手心早已一把汗。比如张朝阳, 他时常自嘲自己是个害怕当众发言亦不喜交际的人。
事实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焦虑、紧张, 如果你接纳并承认这种紧张, 你很快就能抛开它。“焦虑是每个人必需的动力,”北京大学医学院六院心理学医生严俊指出,“正是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让你精心准备一场演讲。”而那些让紧张严重到影响工作和生活的人、被心理专家定性为患有“社交焦虑症”或“社交恐惧症”的人, 他们的糟糕表现, 往往是因为不能承认自己的焦虑和紧张所致。
归根结底, 害怕的是自己
社交恐惧症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称为“一般社交恐惧症”,即无论处在何种社交场合, 都害怕被人注意, 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 甚至害怕和人发生目光接触。另一类是“特殊社交恐惧症”, 即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恐惧, 如害怕当众发言等。然而, 不管是哪一类恐惧,“带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真正害怕的不是别人, 而是自己”。
严俊谈到此话题时一针见血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她用快速的语调说道:“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过分敏感、完美主义、自我要求高、过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过分关注自己、固执、胆小……”但即便能把这些人分成性格内向者、情绪不稳定者、完美主义者、缺乏自信者、感觉过敏者,“归根结底那都只是社交恐惧的具体纬度,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恐惧表现, 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李子勋在一篇谈及社交恐惧的专栏文章里曾经指出,“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内心都有那么一个超然、完美、权威的自我, 他/ 她用苛刻的‘必须’来控制自己,当社交中稍有不完美, 强烈的自我否定、贬低、谴责便油然而生。”“往往是那些聪明的、敏感的、有些神经质的人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 而这类人恰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总是希望做到最好,又常常害怕自己不能做到最好。
重塑! 重塑! 重塑自我!
“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是自我界限模糊的人, 也许是因小时候父母过分强势、给予太多的批评导致;也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突然遇到挫折, 迅速地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观点、做法。”这些人因为缺乏完善的自我概念和内心安全感, 自我形象不稳定。
心理学家Buss 把人对自我概念的定义和知觉分为内在自我知觉与公众自我知觉, 内在自我的人比较在乎自己的感受, 自我概念中的内在事件清楚而明确, 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反, 公众自我的人由于太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 他们害怕别人批评自己、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 看重来自他人的反馈, 时常产生暂时性的自尊低落, 很容易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
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正是这些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摆荡、游离、反复的人。他们希望社交中得到别人的接纳、肯定和赞美,但他们不清楚自己在社交中真正的形象是什么, 于是反复在完美和不完美之间自行揣测。
“要想有所突破, 他们需要重新建立自我概念。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治疗, 如果要依靠自己调节的话, 需要完成两个步骤。”严俊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第一步, 问最亲近、最信赖的家人、朋友, 在他们眼里, 你是什么形象; 问自己, 你是什么样的; 问上司、同事, 在他们看来,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 你得到了三份关于你的界定, 对比这三份评价和认知, 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距。”
上一条: 当同事不再是同事
下一条: 管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