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炜现在的身份是HEIDENHAIN 公共事务主管。和他第一次打交道, 是为了救一篇稿。彼时我刚刚入行不久, 正在为一篇关于外派的稿子没有采访对象而忧心忡忡, 只得通过MSN 向朋友求助,结果朋友托上司, 上司找邻居, 而这个邻居就是韩炜。还记得当天不出半小时, 这个年轻的声音就打过电话来询问我对人物的要求,然后迅速地提供了两个备选方案——竟然是他原来公司的同事!
那时, 我就为身边神秘涌动的朋友圈接力而感到心潮澎湃了!
和韩炜见面的地点由他决定, 他非常公平地选定了我们两个之间的中心点, 我见到他的时候, 他正在木真了柜台旁边帮公司给合作伙伴——一个老外买唐装。学电力系统及其信息自动化的韩炜大学毕业后在研究所厮混过, 在日资公司周转过, 在卡特彼勒、施奈德电气这样著名的“正规”大公司磨合过, 在被收购的美资公司遭遇过, 两年前, 他正式开始转入这家他笑称“夕阳产业”( 机械制造) 的、有百年历史的业内名企HEIDENHAIN 做公共事务主管。在他听得让人摇头晃脑的经历中, 我捕捉到的细节之一就是, 他的朋友来自于很多人忽略的“老同事”。
当同事不再是同事, 就是朋友
韩炜的“老同事”在他的社交圈子里起着乘风破浪的意义。当我一个一个地问“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时候, 往往能把终端导在“我以前是某某的同事”上。
依照韩炜的观点,“同事”一旦变成“曾经的同事”, 大家才更接近于真正的朋友。他曾经在卡特彼勒的同事现在是一家公关公司的合伙人, 韩炜的上一家公司曾经被收购, 公司要召开一场收购平台整合发布会, 韩炜就推荐了老同事的公司参加比稿。为了保证公平性, 韩炜没有参与决策过程, 不过在和收购方的媒体公司、媒体检测公司中间, 大家还是一致赞同韩炜的推荐, 故事到这里是双赢, 再往后呢? 韩炜在活动筹备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老同事看见了他的新能力, 由于韩炜以前没有组织过这样的活动,所以老同事的赞赏又让他多出了很多信心; 而另一方面, 老同事也从自己的角度看到了新公司整合后可能发生的很多问题, 包括代理商和销售之间的紧张关系、领导的局限等等, 在和韩炜一一分析后, 给了他诚恳的忠告, 简直是集老同事、新业务伙伴、好师傅于一体。
在和韩炜的聊天过程中, 你总是可以见证流动性带来的神奇社交效应。比如为什么他可以认识那么多猎头? 他说这是因为猎头的流动率很高啊,“他们从一家公司离开后, 会把自己的资料库带到另外一家公司, 所以我的资料就在越来越多的猎头公司传开了。”当我问到第一家猎头是如何诞生的时候, 韩炜的回答又引出了我一个天大的疑问——“是我旧公司当时的人事经理给我的, 她给了我一个猎头‘pool’。”
“为什么他们独独帮助你?”
“ 天哪! 为什么会这样!”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状况, 在我看来, 人事经理应该铁面无私, 出于个人关系做出职责不允许的事情是极不专业的。而韩炜却努力打消了我的这种顾虑,“我和人事经理实际并不是太熟,”韩炜说,“当时我们的部门要调整, 我觉得调整的方式不对, 有问题, 就摆了很多问题和他讲。上司总是很喜欢和他们讨论问题的员工, 我们就一条一条地分析,分析到了最后, 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情况的确不乐观, 人事经理也开始赞成我离开了, 还给我拿来了猎头名单……”我也不得不承认, 这个人处理关系的能力的确有些与众不同。怎么说呢,属于以简克繁那种, 做法上粗枝大叶, 没有什么技巧, 但是别人也照着粗枝大叶去, 就完全得不到那个效果, 为什么呢? 因为韩炜的简单是观念上的简单, 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心思。别人帮助他, 完全是因为他乐意把所有人当朋友, 豁出面子帮助他们。
比如他会给至交的老婆参谋工作, 对方是在某知名跨国公司做市场推广的普通工作人员, 总觉得别人的机会好一些, 韩炜除了大举自己的例子, 让她不只看见“贼吃肉”, 还看见“贼挨打”,还通过猎头介绍了两个工作给她, 对她进行评估, 打消了她从好端端的公司跳槽的想法。
如果两个人不认识, 而韩炜觉得他们能成为特别合的朋友, 她会很喜欢把他们“攒吧”成一对儿。“我一个杂志社的朋友和另一个尼桑的朋友特别合适, 我就把他们互相介绍了。”韩炜似乎做过很多这样的事情, 你单看他每年生日Party 上请一二十个彼此并不认识的朋友的举动, 就知道他多么发自内心的热衷于打开“新天地”。“那你又是怎么认识的尼桑的朋友呢?”我问。“因为我有一个老同事跳槽到尼桑, 这是他在尼桑认识的新朋友啊。”
嗯, 韩炜的世界里, 大概所有人本来都是应该互相认识的吧。
发乎其内, 事半功倍
韩炜好像先天就喜欢分享, 他去旅游, 都会把自己的见闻写在博客上, 然后copy 一份E-mail 给大家。“我觉得朋友之间就要是分享, 不然话题怎么来啊, 难道光坐在那说‘这个菜好吃, 怎么做的啊是不行的’。”
“你有没有算过, 你每天在这上面会浪费多少精力?”“浪费?”韩炜对我动词使用不当的能力表示相当的叹服。“呃,消耗。”我纠正。发现什么好东西, 觉得一个朋友以后能用得到, 就打电话过去通知,这好像是韩炜的习惯, 你不让他去通知, 他反而觉得是“浪费精力”,不过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有点儿操心, 他帮了别人后, 还特别希望这件事儿好, 总是“follow”。就像上次他一个电话打给自己在GE 做销售经理的朋友( 美国被收购那家公司的老同事), 偶然发现他正在中关村挑礼品, 韩炜很自然地就想到他做这个干什么, 然后介绍了自己另外一个做礼品的朋友同他认识。“那你不怕对方觉得你是要吃回扣……”“不要怕别人觉得你有功利心。其实别人可能有那样的顾虑, 但是你要相信自己的眼光, 你既然把他当朋友, 他就不应该觉得你有功利心的, 这样态度会比较自然。”“那你不担心介绍的结果不理想吗?”“如果不理想, 我也愿意帮他分析, 因为这样我也从里面得到经验了啊。有可能我原来真的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方式, 但是他帮我想到了, 我可以从里面得到收获啊。”
我告诉韩炜, 我还有个心结, 就是采访许多大人物后, 明明知道应该主动联系和问候, 但是因为觉得别人的地位都太高了,反而心态失衡, 与其有被视做攀附的嫌疑, 不如什么都不做, 放任自流。这种拐弯抹角的逻辑简直让韩炜崩溃了。
在送我回家的路上, 韩炜想了又想, 非常委婉地传达给我他的看法:“如果你认为关系需要维护, 那么实际维护起来就多多少少有点儿困难了, 因为你已经预先给了它一个潜在的定位: 这个东西很娇贵, 一不留神就会坏, 需要格外呵护。”
“你满可以自信一点儿嘛。不就是示一个好而已? 一不让你抛弃妻子, 二不让你输房子输地,”韩炜说,“很多事情是因为发乎其内、自然而生, 所以才能事半功倍。”
下一条: 恐惧社交的,不光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