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国有企业在向市场化过渡,民营企业正在成长中,跨国企业迫切需要本土化,中国企业急需一批有远见卓识的领军人物。
本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1999年率先开办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EMBA )”课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试办三年之后,2002年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EMBA正式加入了国家专业教育学位的系列。
时至今日,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学位教育经过了八年的时间,培育了一批杰出的学生,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光华EMBA在社会和企业界中赢得了广泛的认知。
在全球化脚步日益加剧的未来的很多年里,光华管理学院还会在北大“厚重”的校园里深深地耕耘,光华自身在发展,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完善,但是光华要成为世界的“光华”,世界需要光华。
访谈:
经济观察报:1999年光华就开始举办EMBA课程了,现在看来是很有远见的,当时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武常岐:为系统地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国内1991年开始了MBA学位教育,MBA开办几年以后,我们感觉到更迫切的需要系统培训的不是中层管理人员,而是企业的高管,特别是董事长。当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高管都需要系统培训。2008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一下历史,这30年前面的10年主要的任务是转型,把企业的全面的国有体制转向市场化的过程。到了90年代,国内市场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企业也转制成市场化的运作,民营企业也成长起来。如何带领这些企业快速健康的成长非常有挑战性。
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下一些管理的基本问题,企业的领导人都处在摸索阶段,在“干”中学。这时MBA已经引入国内,MBA毕业生开始进入市场,如何发挥这些人的作用也很重要。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懂得现代管理的知识,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国有企业要市场化,民营企业要成长起来,跨国公司要本土化,这些需要企业的领导人有比较远见卓识。这时我们创办了EMBA课程,效果非常好。
当时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1997年光华管理学院和美国西北大学的凯洛格商学院开始了一个全面的合作。凯洛格在北美EMBA办得相当好,我们在这中间也得到了一些启示。结合中国的实际,结合世界先进商学院的经验,把这个EMBA模式引入中国。试办3年以后,就课程设置、师资选配、教学管理总结了一些经验,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领导也很支持,2002年正式下文把EMBA学位教育作为高层专业学位教育的一部分。
经济观察报:到现在您觉得开办EMBA项目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武常岐:在1999年创办时,企业界和社会都不了解EMBA是什么,有什么用处。早期阶段主要是通过介绍、宣传,使得大家了解EMBA是怎么回事,第一步招生,学员大多份来自金融、电信行业。这个阶段经过了3年,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了EMBA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中国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2002年正式批准后又经历了一个让大家认识的阶段。虽然当时批准了30所学校开办EMBA课程,但当时社会上有各式各样的说法。
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EMBA教育到现在已经5年了,经过5年的实践,现在社会,特别是企业界对于光华EMBA认可度非常高。我们面对的挑战是报名的优秀企业家很多,我们如何进行选择。
国内经济发展太快,超常发展。EMBA教育某种意义上也是“超常发展”。2002年一下批了30家学校招收5000EMBA学员。在全世界突然冒出来30个EMBA项目。有理论功底、有教学经验和一些企业咨询经验的任课老师是瓶颈。对于全世界的EMBA教育市场都有重大影响,开始也有些混乱。我们这些年在师资配置上也有些变化,早期大都外教。但是现在中国的企业家和国外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了,他们不满足于外籍教授讲的一些理论,一些美国的例子,他们更喜欢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造诣,同时又对中国的企业有深入理解的教授,能够前沿理论联系中国实际,帮助中国企业成功的老师。经过这么多年,我们的师资队伍也慢慢培养起来了,现在有2/3的任课老师是光华的教授,当然从海外著名商学院也聘请一些教授。应该说光华管理学院EMBA课程是现代的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非常好的课程。
经济观察报:您觉得对一个EMBA项目来讲最核心的是什么?
武常岐:我觉得EMBA教育最重要的用新的思维、新的工具武装企业领导人,使他们能更有信心地去面对企业未来的挑战。过去很多企业家都是在“干”中学,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我们要用最新的管理思想去武装中国的企业家和高管人员。
实际我们的企业家背景都多有不同,受到的教育也不一样。在光华不光是学知识,还培养人,陶冶性情。EMBA是学位教育,不是一般的培训。我们改革开放30年,这些企业家确实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经验,需要静下来总结总结。学校本身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可以供大家讨论问题,钻研一些问题,这是比较独特的,其他机构取代不了。
经济观察报:您觉得光华EMBA最吸引学员的是什么地方?
武常岐:一个是北大的品牌,北大整体的文化是创新文化。北大思想开放,这样对创新也好,对企业家高管也好,这一点是北大的文化决定的,北大是可以做梦的地方,是可以梦想成真的地方。光华是北大的一部分。EMBA学员主要是企业家和高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企业往哪儿走,而不仅仅是如何把事情做好。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的领导人,特别是中国这个特殊环境的企业领导人,眼界要开阔,那就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方面,要对社会、人文、法律、历史、文化、宗教都要有所了解,北大这个大平台比其他大学要好一些,厚重一些。
经济观察报:北大光华还是倾向于培养自己的师资吗?
武常岐:这点非常重要。光华管理学院现在有100位老师,有60%是从国际知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来的。这也是光华的实力所在。我们也有一些外请的教授,将来会一步一步的改变。没有一个著名大学的EMBA课程主要由外校老师任课的。现在强调“终身学习”,学生在上学期间和毕业以后,企业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回来学校和老师一起探索,而且老师也了解同学一些企业的情况,可以在案例基础上提升,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优秀商学院最主要的品牌影响力就是教授。哈佛也好、沃顿也好,凯洛格也好,基本都是自己学校老师任课。老师自己没有自己核心理念和研究成果,没有学术水准,是不可想象的。国内EMBA教育发展太快,一时没办法做到这一点。到现在光华EMBA已经有8年的时间了,慢慢积累起来一些经验,同时花大量精力培养老师,一步一步做起来了。
经济观察报:但培养师资是要付出代价的,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不是直接把凯洛格的、沃顿的、或者哈佛的教授都挖到中国来,让他们在中国安定下来去研究中国的企业,这种是不是更快?
武常岐:这就是光华的另外一个优势。教授要做研究,要有研究生和研究团队,自己做的东西很有限。除了EMBA和MBA这些专业学位课程以外,光华还有非常优秀的博士生。今年光华战略管理系一个系就有10位博士生在美国管理的最重要的年会上宣读论文。由于有优秀的学生,所以我们能够吸引到好的认认真真做学问的教授。
经济观察报:您觉得中国大学的管理模式是否有利于EMBA管理教育发展?
武常岐:北美EMBA教育模式和欧洲国家不太一样,北美的商学院都是大学的一部分,哈佛、沃顿、凯洛格都是大学的一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商学院是创造管理知识的机构,而EMBA课程则是传播新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就像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比一般的独立医院有优势一样。
整体的来讲,在大学里的商学院会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独立商学院建立一套研究文化有一定困难。当然也有分工,因为不可能中国就一个北大光华,每个人在做不同的事。肯定是大家都在努力,扬长避短,推动中国管理教育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商学院的老师很多是做理论研究的,没有太多实践经验,没有具体管理过企业,这对教学会不会有一些影响?
武常岐:真正的理论学通了是最实用的。案例教学并不是就事论事,案例教学实际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启发同学,再提高到理论的层次。这只是教学法的区别,本质是一样的。
管理是有具体问题的,但理论清楚了以后,就可以更清楚地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比如人民币汇率问题、企业融资问题,风险问题、企业发展问题,如果不明白基本理论,就很难理解一些现象,就只能去冒险,拍脑袋,猜对了就可能成功,一百个企业中总会有一、两个猜对的,成功了。如果没有理论指导,有很大的盲目性。现在经济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都有系统的理论,理论是需要到实践中验证的。这也就是教学相长。老师跟EMBA同学接触有好处,一方面可以从同学的实践中发现理论思考可能有些不全面的地方,可以使理论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可以验证现有的理论。
光华是比较侧重理论教育的。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的。经验是过去的经历,理论的重要性是前瞻性,对中国企业来说,更重要是我们要面对未来。没经历过的事谈不到经验,初次登月有什么经验?我们要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没有经验可循,这样不靠理论靠什么,有了理论指导,就减少了盲目性。
经济观察报:光华的很多老师是中国本土的,他们如何具备全球化的视野?
武常岐:拿我做例子,我是一个老海归,我是83年离开中国去海外读书,回到光华已经是20年以后。所以我20年在欧洲、在美国、在香港学习、研究、教学,我教的学生中有欧洲人、有印度人、有美国人。我在光华不是特例。现在光华有60%的教授都是在海外大学拿的博士学位,有哈佛、斯坦福、牛津、加州大学。在那个环境里对于国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比较了解,同时也研究分析中国企业的数据。现在光华每年招收5、6位老师,全部是全球招聘。
我感觉在光华中西结合的比较好,我们有40%的老师是国内培养的。11月2日光华国际顾问委员会成立了,全都是全球大公司的领军人物,像思科、英特尔的CEO都来了。很多建议是很中肯的。比如有委员发言,说光华不需要办的和哈佛一样,因为世界上有了哈佛商学院,不需要再复制一个哈佛商学院,光华就要办成光华,办成中国最好的商学院。美国的企业界需要中国的优秀商学院。应该说世界需要光华管理学院。
经济观察报:您怎么看待现在关于排名和品牌的问题?
武常岐:关于排名,现在大多都是媒体去排的。现在世界上有6大评比,每个评比都有自己的特色,像《商业周刊》,多年评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第一,因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雇主满意度。凯洛格的MBA学生很优秀,和哈佛比起来没有那么傲气,有团队精神,所以企业很喜欢。不同的排名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还有英国《金融时报》的排名。在《金融时报》的标准里,国际化的权重比较大。 “学生中有多少国际学生,教授有多少非本国籍”也有权重。所以中外合办的课程排名就有优势。我觉得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是看一所商学院对社会的贡献,企业的认知程度,对企业的贡献,对社会的影响力。
上一条: 通胀压力下的品牌经济 ——经济学难以解释的品牌现象
下一条: 环保营销价值攀升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