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远见的CEO们面对经济问题,考虑的并不是“如何在萧条中生存”,而是“如何在萧条期过后有更大的发展”。
近来,由于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持续上升,以及部分物价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俨然成了时下金融界最热门的词汇。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那么中国现在究竟是不是已经陷入通货膨胀了呢?有人说,不管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只要物价标持续上涨,就可以说经济体系中已出现了通货膨胀。有关通货膨胀的盛世危言让市民担心不已,但同时也让处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开始诚惶诚恐。
纵观世界历史,战乱、经济萧条、股市崩塌、自然灾害…种种事情带来的经济问题并没有让所有企业都一蹶不振,他们中有在经济最萧条时脱颖而出的品牌,他们中有在经济最窘困时打造的名牌,他们中有在经济最低迷是依然繁荣的品牌…同样面临经济困境,他们是在如何绽放自己品牌的奇葩?
经济学难以解释的品牌现象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通货膨胀经济萧条带来的应该是居民购买力的降低,但时尚界著名的“平民事件”给予了相反的论据。二战后的欧洲经济正处于萧条时期,一名身穿“DIOR”服饰的妇女被一些家庭主妇当街将衣服撕破。这就是时尚界著名的“平民事件”。经济萧条,依然要穿“DIOR”,通货膨胀期间一些奢侈品依然星光熠熠。
花3美元饮用一杯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在令人心仪的椅子上享受心灵的那份恬静。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挥霍性消费,更多的是出于自尊和情感需要的消费。
当2001年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以星巴克为代表的新式高档消费品不但没有遭受重创,而是显示出了自身特有的生命力。数据统计:那年星巴克(Starbucks)的销量同比上升了20个百分点。而高档面包连锁店PaneraBread的销量增长也超过50个百分点,总销量达5亿美元之多。
在品牌的世界里,经济学未能准确的驾驭。在这里,一般规律被打破了,常见规律被破坏了,而“罪魁祸首”为“品牌”二字。经济的萎靡不应成为你品牌停滞不前的理由,中国的企业家实在不必过分忧虑中国的经济前景,只要领悟到品牌建设的要领,谁也无法阻挡你品牌前进的步伐。要知道全世界有很多品牌都是在经济萧条时建立起来的,好莱坞就是其中之一。
好莱坞 Hollywood 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一个小区,如今已经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我们已习惯将美国电影称为好莱坞影片,它在世界都享有盛名。但最初的好莱坞并不如现在般华丽,它的品牌是一个真正崛起于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的产物。
熟悉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1929年美国出现了股市大崩盘,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大恐慌,1929-1933被誉为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加之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将1930-1959称为不景气时代和经济大恐慌。经济大恐慌导致的是上百万的工人失业, 大批的农人被迫放弃耕地, 工厂商店纷纷关门, 大批企业相继倒闭…到了1960年, 美国的经济出现周期性的不景气, 并不断膨胀; 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曾一度复苏, 但到70年代未期, 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又开始出现通货膨胀。而好莱坞品牌的真正建立和关键时期是从20世界40年代开始的,是伴随这美国经济最不景气的时侯走向辉煌的。
20世纪40年代起,好莱坞便开始主动向海外扩展。数据统计:在1950年到1973年间,只有60%的美片的制作是完全出自美国国内。1949年,在海外生产的美国电影仅有19部,但到了1969年这个数字则增加到183部,其中大多数是在欧洲拍摄完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电影工业大受伤害,德国、意大利等的国营电影企业纷纷倒闭破产,而他们在经济窘困面前的退缩给了美国影片乘虚而入的机会,也给了好莱坞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数据资料显示:在1945年-1949年间,意大利进口美片达2000部,而在中国抗战胜利后,好莱坞电影也是第一时间抓住机遇挺进中国,乃至近日成为中国人心中家喻户晓的品牌名字。
20世界60年代,美国的经济仍然处于不景气状态,但是好莱坞并没因为经济的问题停滞自己前行的步伐,由于之前二十年的发展,60年代时期,好莱坞已经在英国及拉美国家等占据了垄断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初的全球石油危机给美国带来的通货膨胀虽然曾一度造成美片好莱坞电影在海外市场的不尽如人意,但好莱坞并没有气馁,此时的他将注意力转向了美国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国内的黑人观众群,并在产品上保持独有的创新精神,大力开发新的动作类型片。而好莱坞的这一努力并没有白费,目前好莱坞在非洲市场的开发已经形成其另一个长期垄断的领域。如今,非洲市场有将近一半以上播放的影片来自美国。好莱坞在全球的扩张都没有受到经济的阻挠,80年代墨西哥和阿根廷两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货币贬值严重,而好莱坞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举打入这两个非英语语系的电影大国,奠定了自己今天的地位。到了80年代中期,传统电影大国日本也已成为好莱坞最主要的海外利润来源之一。随后的历史发展也就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全球市场似乎都在为好莱坞的品牌垄断地位大亮绿灯。
据统计:1990年,美国影片占到了欧洲共同体国家电影总票房收入的90%;
1992年,欧洲进口的影片价值高达37亿美元,欧洲自己的出口只有2亿8千8百万美元;
1993年,全世界100部最畅销的影片排行榜中,美国片就占到88部,垄断地位显而易见;
1994年,高达180亿美元的美国影视娱乐产品年收入中,其中80亿美元来自出口,而在这一年,美国电影票房在海外市场的收入也第一次超过其本土市场;
1995年,美国电影已到占全球票房的60%,“好莱坞”及其以纽约市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业的强强联手,更垄断了全球的娱乐产业…
好莱坞品牌在全球的腾飞并非恰逢经济鼎盛时期,品牌的塑造在经济领域中并不循规蹈矩。通货膨胀也好,经济萧条也罢,这些丝毫不会有碍品牌的建设,往往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你的品牌才觅得了绝佳的机会。
非常时期品牌更要耐得住寂寞
暂且不去评论中国目前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时期,但是物价的上涨着实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烦恼。原材料上涨导致企业不得不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前段时间方便面集体上调20%,猪肉还在一路高歌,餐饮业也纷纷重新制定的菜单…面对如此情景,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开始出现变化。面对此情景很多商家开始坐不住了。
之前说过,品牌的建设是与经济环境没有直接关系的。品牌是一个持续沟通的结果,是坚持的结果。面对目前中国的大环境,很多企业在建设品牌的过程中迟疑了,减少传播投入、趁机给产品加价、打折促销刺激消费…其实这些并不是有利的品牌解决之道。涨价是成本所致,但不如企业从品牌的角度给消费者一个充足的理由。消费者最讨厌企业趁着物价上涨进而抬高自己的价格,其实企业一直都没明白一个道理,企业不应是为了涨价而涨价,企业的涨价是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只有这样,你的品牌才会不断产生溢价,即使是经济复苏后,你也无需再降价,你卖的是品牌而不应该是产品或者原材料。
在这方面很多奢侈品做的很好,他们之所以称为奢侈或许跟他们耐得住寂寞分不开吧。无论是在销售旺季还是淡季,不论是在经济鼎盛时期亦或是经济萧条时期,他们的价格只可能涨不可能降。五星级酒店亦是如此,他们不会因为住宿率,就降格以求。他们的总统的套房宁可空着,也绝不会降价出让给消费者。因为他们明白,一旦降了价,品牌就会受到损伤,即使经济萧条也不能降价,因为当经济复苏时,你的价格也回不去了。价格是品牌的价值最重要的表现,一但在消费者心里形成就不可轻易改变。改变要给足消费者理由,否则都将对品牌形成伤害。
在一般的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状态与正常状态相比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通货膨胀有时反而会为企业创造一些绝佳的机会,某些企业抓住这些机会很可能改变自己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而在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所有经营目的可能是生存,而这个时候的经营大多数是趋于保守的。但谨记,越是非常时期,越有可能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机遇。战略可以保守但战术绝对不可以降格。
上一条: IQ之外还有多少个Q? ——6个Q提升你的个人品牌竞争力
下一条: 世界需要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