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好人,再做好企业


接触稻盛哲学,是在2009 年。当时,在企业管理上,我们有很大的困惑:企业赚到了钱,但矛盾挺多。企业越来越大,心却越来越累。很多人都在寻求,如何从企业中解脱出来。看了《活法》,我豁然开朗。稻盛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述了企业管理——企业做不好,就是人心没有经营好,因此需要先“提高心性”,再“拓展经营”。



另外,我比较推崇佛学,老觉得做企业是入世的事,要和很多世俗打交道。而稻盛则告诉我,不要害怕矛盾,工作就是修炼。应该很乐观地面对挑战——就是要和这些人打交道,并去影响他们。他给了我一个很大的信心:面对困难,垂直攀登。



稻盛给我指明了另外一个方向:让员工齐心,实现哲学共有。再把权力和责任交给员工(推行阿米巴经营)。这样,就可以激发所有人的创造性。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总结了两句话:用哲学来统一思想,用数字来统一经营。





改变人才观



在过去,和很多企业家一样。在用人上,我喜欢用能力强的。按照我的想法,有些能人就是有缺陷,只要控制缺陷就行。但实际上,是防不胜防,你怎么控制他?控制了行为,却控制不了心。说得俗一些,能人总有让你烦心的事,你的话他不会发自内心的听。



稻盛有一个人才公式:业绩= 能力× 努力× 态度。依据这一公式,我们的人才视野有了很大的转变,由过去的“能人导向”转变为“品德导向”。作为上级,在某些方面,你可以比下级的能力弱,但你必须比员工的道德水平更高,更加能严格要求自己。



 



随着人才观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改变,我们的空降兵大大减少了,而老员工、基层员工的比例大大增加,不但降低了人才波动,节约了投资,还凝聚了正向的工作动力。



另外,当你把人才视为“人力资源”时,潜意识就是想在人力上投入产出最大化,用最合适的成本招聘到一流的人才,再创造出一流的价值。但如果老板只是想着利用人才,而人才又想着如何忽悠老板,双方就不可能达成一致,也不可能同心同德。



而稻盛则强调“员工第一”,也就是说,“人”不是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而是企业本身的终极目的。企业的第一使命,是实现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幸福。因此,我们也相应调整了理念: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卓越,不是为了长治久安,也不是为了打造百年品牌,更不是为了老板的虚荣心,而是要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要发自内心地去认可,员工就是企业的主人。



 




哲学推广要结合人事管理



2010 年,我们开始推广稻盛哲学。我们获得的经验是,一定要把哲学推广和人事管理、干部提拔结合在一起。学归学,做归做,中国人早就会了“说一套,做一套”。



因此,哲学推广和干部提拔一定要双管齐下。这会带来很大的阻力,但我没有想到,阻力不来自于员工,而是来源于身边的高管。这些人之所以不接受,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是成功者,往往有固有的价值观,如何去驾驭员工,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们认为,过去的做法是有效的,是不能变的。另外,还有人认为,日本人这么做可以,但如果把权力交给中国员工,肯定要乱套。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因为权力高度集中,而有很多“私”。他没有办法把业务做到全部透明公开,因而不接受这种模式。此时,就看你有没有决心了。这两年多来,因为辞职和我们调整的高管超过了1/3。后来和稻盛交流,我才知道,他去日航后,董事会换了80% 的人——日航的董事们也不接受新的做法。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中层和基层员工反而比较容易接受。你把权力授予了员工,管理上也是透明的,这会让员工感受到极大的信任,同时,也有了责任感和荣誉感。我觉得这是天然的,就像社会一样,老百姓渴望民主自由。



我们的一个人事政策已经下来了,如果某个总经理,有70% 的人不信任他,就必须给他调岗。在过去,员工不可能有这种权力。在之前,有个别领导会作威作福,看到员工不顺眼就经常讲“明天滚蛋”,这样的人也被我们辞掉了。作为员工,他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企业必须是他的依靠——在过去,我们没有感受到这一点。



总之,在学习和培训的时候,就需要调整人事。调整人事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你要把干部队伍按照新的标准来要求。一定要让他觉得你是真的,如果不按这个要求来,我在阳光100 就干不成了,或者说现在的老板不喜欢这样的人了。只有如此,才能让哲学真正落地。





阿米巴不神奇



我接触了很多学稻盛的人,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阿米巴很神奇,想马上利用,来提高企业效益。实际上,阿米巴不神奇,但它的哲学共有很神奇。



阿米巴的首要目的不是产生经济效益,而是培养经营者。阿米巴也不是“承包”,在阳光100,我们称之为UTF(目标联合体)。UTF 就是一个团队或者经营单位,它有权力负责某个项目或者标段,例如土建工程或精装工程,但其还需要专业部门来支持和监督。产生的效益,不完全和奖金挂钩,而是和荣誉挂钩。如果亏损,也不需要“赔偿”,而是对其进行培训和提高。当然,做得好,会有长期回报,这个回报是多方面的:升职和加薪、能力提升了、品德提高了、得到了更多人的拥护、拥有了工作的意义,等等。



每个UTF 长的权力都很大,例如,一栋高楼可能需要投资1 亿元,都得归他管。当时我们也有犹豫:UTF 长有没有能力管好这笔钱?但事实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因为只有前线的人才知道,他们花的每一分钱是否是合适的。



通过推行UTF,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形成了“倒预算机制”和“原动力机制”。



 


在之前,我们进行项目开发时,会根据据年度任务,分配预算目标和成本控制目标,预算与任务总是互相扯皮,而且这些预算有很大水分。推行UTF,就把业务预算“倒”过来了——UTF 自己决定,在未来一年内要达到多少利润水平,利润多,相应投入就多,费用也多。因此,项目本身就有动力做到最高目标。而做什么产品,完全由项目根据市场而定,集团只是根据市场波动把项目每年消耗的土地成本做相应调整。所以,项目部就有动力把产品的投入产出做到最优,而不仅仅是控制成本或一味追求利润。



“倒预算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前线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例如,有个做园林绿化的UTF,负责栽树,在栽树时,特意把树栽得宽一点,让车可以停进去。这样,前面的商铺就可以多卖20% 的价格,因为门前的车位多了。在过去,栽树就是栽树,不可能想到特意栽一辆车那么宽。像这种细节,如果UTF 不做,我们是想不到的。而只要UTF 用心一些,一个小创造,也可能创造大效益。



类似的创新还有很多。近两年,在房地产的严厉调控下,价格战越演越烈,而我们的价格却不降反升,每年都上升20% 以上,不但投入产出效益大大提高,产品品质和客户满意度也有很大的提升。



什么是“原动力机制”?由于UTF 有充分自主权,因而改变了自上而下安排工作,领导决策,下级执行的工作方式。大量业务是先由UTF 长决策,然后再把工作指令传递到后台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再传递到有关高管。形成了由业务前线发令,指导后台、指挥上级工作的协同方式。之前,我到一个项目部考察时,负责人告诉我:“现在我的工作一半以上是UTF长指挥我干的”。这种源自于工作原点,发出的推动力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我们称之为“原动力机制”。



在过去,阳光100 有一个通病——设计图纸滞后,工程施工经常等图纸,造成了很多浪费。在设计系统推广UTF 后,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例如,沈阳项目部今年开工面积很大,在去年冬闲时,设计部一天也没有休息,把全部图纸做完了。因为一开春就具备了施工条件,今年以来,沈阳产品供应丰富,在前5 个月就完成了3 亿多销售额。



全员经营机制的建立,也在引导阳光100 整体发展战略的重大改变。例如,我们改变了“重量不重质”的扩张模式,改变了储备土地升值来盈利的投机心态,注重从产品溢价来获得增值效益……



虽然不同UTF 之间,还是有扯皮的事(尤其是在最初),但也要比原来的效果好。某个UTF 做完自己的事情,并不意味工作就结束了,还需要其他部门,如客服部门或者物业部门去验收。彼此之间,就有了互相监督的机制。在之前,物业部门最怕的是今年栽的树,明年就死了,但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了。



目前,UTF 模式已经在阳光100 全面展开,包括商业经营、酒店管理、物业服务等不同业态的子公司。下一步,我们会更精细化一些。虽然在核算标准、内部交易机制、权责不到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相信,随着不断地完善和调整,UTF 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稻盛指明了另外一条路



有人认为,稻盛属于东方管理,西方管理有很多问题,我不这么看。其实,好的管理有共同之处。例如,德鲁克也同样强调领导人一定要正直,某些能力可以欠缺,没有关系,因为团队可以弥补。但如果领导人不正直,团队的风气就不可能好,失败是迟早的事。杰克 · 韦尔奇也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并且非常注重员工的价值观——如果价值观不符合GE 的价值观,能力再强,还是要走人。这些理念,和稻盛思想是殊途同归的。



因此,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绩效管理一定要和好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变质。在很多企业,绩效考核是短期见效快,但长期一定会有问题。另外,很多绩效考核是把效益和奖金完全挂钩,也会引发很多问题。



我认为,西方管理还会是主流文化。我为什么能接受稻盛?一是因为它源自东方文化,和儒教文化、佛教文化完全一脉相承,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另外,虽然稻盛文化并不是多数人都能接受,但它指明了另外一条路——做企业,先要做好人。人做好了,企业同样也能成功,而且会得到长久的成功。



企业不仅要赚钱,而且品德也要好。按照我们之前的理解,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搞慈善。我们还常常认为,干什么都是假的,捐钱也是为了回报,是在作秀。但如果企业是一个有品德的企业,你就不需要去捐钱,因为你一直是在为社会做贡献,而且做得越大越好。稻盛这条路,是一条要求更高的路。它要求每个人的出发点是无私的,而不是自私。然后,才能赋予权力。它需要有好的文化,当然,制度也不可或缺。稻盛有一个观点,用文化来激扬人善的一面,用制度来制约人心恶的一面。虽然路途艰难,但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并且脚踏实地,就不嫌路远。 ( 本文由本刊编辑江涛、闫敏采访整理)


上一条: 海尔“人单合一双赢”的商业模式

下一条: 如何写好营销活动总结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