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教育吗?


国内的教育界基本同意的一个观点是中国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中国学生从小就学习如何把老师教的答案背熟,如何应试,以考上高中和大学,于是跟国外(大部分是跟美国)的学生相比,几乎没有任何独创精神,也没有创造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希望能让中国的学生能有国外学生那样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系统地提供基础知识方面,除了个别科目外,一点也不比美国差,甚至某些科目比美国要好得多,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扎实的学术基础。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并不是缺乏一种教育教他们如何创新,而是下面的两个原因:第一,缺乏一个容许创新能力表现的环境和空间;第二,缺乏如何表达创新能力的形式训练。



要让一个学生有创新能力,扎实的学术基础是第一位的。很难想象一个连四则运算都不会的人,如何能在数学的数论领域有什么“发明”、“创造”。美国的公立中小学长期没有课程标准,没有考试,老师喜欢教什么就教什么。到了最近几年才出现标准化浪潮,出现统考,甚至出现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但是,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公立学校仍然是处于几个学生在课堂上造反,老师就无法教书的局面,这在中国的公立学校大概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吧?



在提供扎实的学生基础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得并不比美国差。中国的学生从初中开始就系统地学物理和化学,可是美国的学生到了高中的第二或者第三年才有化学这门课,而且还不是必修课;物理是高中第三或者第四年才有资格上的课程,很多高中根本就没有开物理这门课!国际奥林匹克的数学,化学或者物理竞赛,美国学生能参加的,基本是私立中学的学生和几个重点公立高中的学生,自己掏钱,而且是学校的老师自愿训练他们去参加的。大部分的公立学校学生,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竞赛,更加不用说去参加了。这跟中国铺天盖地到处都有的“奥数”教材和训练班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美国的英特尔科学奖,是被称为“小诺贝尔奖”的一项鼓励中学生在人文科学和理工科学方面创造性的大型奖项。今年,全美国有三千多名学生寄出他们的论文参加评奖,最近宣布了一千多名入围准决赛的学生,其中有三百多名学生是华人,在这三百多名华裔学生中,竟然超过百分之七十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也就是移民来到美国不到三年的学生)。



英特尔科学奖是最重视“创新能力”的奖了,可是,入围的华人竟然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我们总不能说,美国的“创新教育”神奇到这个地步,可以在一年到三年的时间里面,就把这些中国来的新移民教成“创新能手”吧?要是真的那么神奇,按道理在美国本土出生受教育的华裔应该接受“创新教育”的时间更长,“素质”更好才对,怎么就赢不了这个重视创新能力的奖呢?



假如我们细心研究一下入围的得奖人的论文范围,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得奖人,没有任何一个是因生物或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经济,政治哲学,心理)的研究而入围的。这跟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生物学和社会科学落后于美国的情形十分吻合。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强的,创新能力也高。中国的高中生没有学过经济学的理论,没有学过除了马克思哲学以外的任何哲学思想,没有学过心理学,因此,跟美国的高中生无法竞争,是不奇怪的。中国的高中生学的生物学知识,远比美国的高中生少,实验水平也远低于美国的高中生,自然也无法跟人家竞争。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已经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凡是做得比美国好的地方,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比美国的学生高。那么,为什么我们发现中国的学生普遍来说,创新能力仍然是比美国学生差呢?比如,国际的学生工程大奖,中国有几十个学生入围,已经是亚洲最好的了,可是美国就有一千多个学生入围。难道这不证明中国缺乏创新教育?



这个结论是片面的。中国缺的, 不是形式上的“创新教育”。



首先,中国缺的是一个容许创新能力表现的环境和空间。中国的社会是崇尚集体主义的,任何“出格”的东西都会被社会排斥。这跟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不同,不出格就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美国的高中生用社会上美女越来越多的现象来解释进化论可以拿到八十分,在中国的话,这个学生肯定不会及格。中国的学生写作文,无论是什么题目,基本的要求肯定是“主题鲜明,思想健康”。因此,即使老师们如何苦口婆心希望学生“我手写我心”,学生们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假大空。因为“主题无厘头”、“思想不先进”的东西,绝对无法让老师接受,更加不用说让中考、高考接受了。“用身体写作”,“Q版语文”那样的东西,能赢得那么多的读者,跟中国的语文教育长期不允许学生“出格”是分不开的。



这次的英特尔科学奖,旧金山有一个来自广州,移民到美国才一年多的高中生入围。他的论文是建议修改电磁学的国际单位。他今年才读高中物理,家里父母文化不高,根本就无法辅导他,他把自己的想法跟物理老师说,老师马上鼓励他深入研究,并告诉他可以参考什么书,到什么地方找资料,到什么大学旁听。假如在中国?这个学生跟物理老师说,他发现课本上电磁学的国际单位有问题,想想会得到什么回答?“好小子,你以为你是谁呀?跟普郎克,麦斯威尔,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叫板?有空先把高考复习题给我多做几份吧!” 哪个图书馆会让他查找只有高级职称人员才能接触的资料?哪间大学会让他旁听?也别说学生了,有老师发现了人教社的小学数学课本有问题,竟然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让出版社重视到这个问题!



所以,假如中国不给一个环境给一切的创新精神,光有形式上的“创新教育”,是没有用的。



其次,中国还缺乏让学生正确地,有效率地表达自己的创新能力的言语形式训练。



在提到美国的“素质教育”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提到美国的老师如何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写诸如“二次大战的成因”,“人类文明的启示”之类连中国的教授都头疼的东西,好像美国的创新教育,就是整天让学生捣鼓论文,做实验,做社会调查之类。假如中国也“创新”的话,也让小学生做实验,小组合作,写论文不就得了?



其实,这种对“创新教育”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所有赞扬美国教师布置的作业如何能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言论,没有谁发现其实这些作业的目的不是真的要让学生有什么划时代的发现,而不过是让他们练习言语表达的格式—如何通过恰当的格式,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标准地,有效率地表达出来。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强调除了文学艺术创作以外的所有创作性产品,都必须以严格规范的格式表达。读书报告是怎样的格式,研究论文是怎样的格式,定义性议论文,对比性议论文,分析性议论文,反驳性议论文,评估性议论文……各有各的格式,格式错了,内容怎么样,都不会得到高分。



然而,中国目前绝大部分的老师仍然无法接受学生需要言语形式的训练的观点,认为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忘记了例如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文学创作只占教育的一小部分,忘记了学生毕业后写论文或者写一篇可行性报告的机会,会比他们写首诗歌到报刊上发表的机会多得多。最奇怪的,是中国的老师仍然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感悟”得到的,“悟”出来以后,自然就会表达。



“感悟”教育的结果,我不知道。但是,只要看看中国的学术期刊所刊登的被称为“论文”的东西,有大部分根本就不可以称为“论文”就知道了。



综上所述,中国的基础教育,其实并不缺所谓的“创新教育”,缺乏的是容许创新机会的环境和空间,缺乏的是有效而恰当地表达创新思想的言语形式训练。只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加以适当的言语表达方面的训练,在一个宽松、鼓励创新的环境里面,就能成为一个创新型的人才,而没有必要硬在中国的教育系统里面塞进一些表面花哨,其实没有什么内在的东西。

 


上一条: 制度的成本:互联网支付监管利弊谈

下一条: 三流大学+二流硕士+如何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