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创业家,到底信不信「运气」(Luck)这东西?到底怎么找到「运气」?
他们几乎一致告诉我,是的,他们相信创业若要成功,一定要靠「运气」。但他们同时也不忘补充,每个人都有运气,抓不抓到运气,全要看自己!
成功创业家不约而同的讲了同一句名言:「运气,只有在你准备好的时候,才能有效发挥作用。」(Luck is good only for the prepared mind)。运气常常出现,但也稍纵即逝。想抓住好身边一闪而过的运气,必须事先就妥善的准备好。
很多人常常抱怨,上天不公平。若是早生几年,就能抓住一些时机点,「今天就能像杨致远一样家财万贯」。其实,机会一直都有。好景气,有好机会;坏景气,有时会出现更棒的机会。成功创业家陈宏就认为,这样抱怨的人,其实都是他自己没做好准备,所以机会来临时,不但无法迎接,连机会就在眼前了,也看不到。
另一位科技创业家陈凯,也鼓励每人作好准备。二十五岁的时候,可能一无所有,但最好就开始作准备了,准备什么?准备在四十五岁的时候爬起来!
想成功的人,和别人就会有不一样的做法。想成功的人,会不断的去把这张网愈织愈大,愈缝愈牢,一定要把下一个大机会给「抓」下。织这张网,可能遥遥无期,看不到何时收获。「这是有心人和无心人的差别。」陈凯说。
想捕抓身边稍纵即逝的运气,「timing」很重要,但都只有「准备好」的人才能抓得住它。成功创业家告诉我,一个年轻人成立公司创业,不可能从头到尾甚么机会也没有。而且,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机会。
成功创业家朱敏,就是一个善于「撒网,捕运气」的人。看到朱敏的公司研发着最符合潮流的网络会议软件,现在风光的登上美国股市,很少人知道,朱敏早在好多年前,「潮流」都还不知在哪里的时候,就把他现在做的软件做出来了。当时他只是「猜」到,世界上有这么多台个人计算机,计算机之间联机,就变成「网络」,网络为了要和其他网络连系,必须连到其他的网络上,构成了「因特网」。然后,1992年又出现了一种叫做「电子邮件」的东西。当朱敏看到「电子邮件」这个玩意儿,他想到,电子邮件偶尔寄,让人与人之间能相互联络,但假如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是「一直通着」的,不是更好吗?他问自己,这样的愿景,网络也做得到,不是吗?朱敏就凭着这个「一直通着」的想法,做了一个让人与人之间能「一直通着」的网络会议的软件出来。
问题是,当年因特网还不算正式开始。计算机与计算机间只是才刚开始联机,很多地方是只有学校和公司才有直接相连的伺服机,大部份的使用者仍是从家里拨接到伺服机上网,带宽有线,断线问题严重,因此,朱敏的「一直通着」的软件,并没太多人在买。
朱敏的网,静静的等着,等了七、八年后,「运气」终于降临了。因特网,终于延伸到世界每个角落。这时候,当别人开始赞叹计算机终于全部接在一起、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一直通着」的时候,朱敏的软件老早准备好了,已开发得非常成熟,马上吸引很多人的注意,也就是在这时候,朱敏的公司得到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不只这样,到了2001年,当科技纷纷落下,因特网公司一獗不振时,美国纽约惊传九一一恐怖袭击。其他科技股票一直掉,只有朱敏的公司的股价一路反方向飙升,为什么?因为大家都不敢坐飞机,只好用朱敏的网络会议软件来开远距会议。经济不景气,各公司也急欲缩减人员出差开支,尽量以网络远距会议代替面对面的会谈。朱敏的运气,一波接一波的过来。
「准备好,运气一来,马上就可以使用。」朱敏说:「只要耐心地等下去,运气自然就会和你交身而过,伸手一抓,它就是你的。」
另一位成功创业家龚行宪回想开公司的时候,就觉得这过程常常靠运气解危,譬如,资金快用完了,突然有人介绍进来一笔关键的资金,公司就起死回生;和一个客户谈到一半谈价钱,眼看客户快被竞争对手抢到手了,这客户忽然又回头来和自己签下合约。这些东西,现在龚行宪回想起来,不得不承认是运气。但,假如龚行宪的公司一直都萎萎落落,就算有投资家考虑投资光电,也不会想投资龚行宪的公司;假如龚行宪的产品和竞争者无从比拟,就算客户有意重新考虑和龚行宪合作,最后仍会跑去买竞争者的。因此,龚行宪平时就做好准备,等到运气来,很自然的把它拿下来。
龚行宪最棒的机会,是来自日本大厂Hitachi。他的公司做的东西,刚好就是Hitachi正在寻找的,Hitachi发现龚行宪他们的质量都还不错,就先跟他们合作看看,几个项目下来,龚行宪的团队都交出不错的成绩。最后,Hitachi派员来参观龚行宪的公司,也对公司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这样,Hitachi决定出价把龚行宪的公司并购下来,让龚行宪的公司原先的投资人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报酬。那刚好是光电景气最差的2002年底,龚行宪准备妥当,得到了最棒的成就。「困难中所得到的成就,最为快乐!」龚行宪如此说。
另外,成功创业家实在太难猜「运气」,所以有些成功创业家会懂得做一个比较「抽象」的技术,而不是做一个太确切的产品。科技的运势,再准的算命师都算不准。用这招来对付谁都算不准的科技,还蛮有效。
科技界常有不同的规格,文件系统、操作系统都曾经有很多个规格在竞争,最后只有一个规格能脱颖而出,在「后世」让大家引以为准。在竞争的时候,押对规格的公司就成王,押错规格的往往都下场凄惨,很多小公司也都靠押对规格「翻盘」,一举击翻比大象还重的大公司。国内的威盛电子前阵子就是靠DDR规格,一度有机会痛击选错规格的英特尔。
陈劲初在八零年代开第一家公司。那时候,计算机母板的电路正准备要换掉ATI规格,有两个新规格ESA和MIMM在竞争。陈劲初当时正在想,到底要做ESA还是MIMM?到底该将赌注「押」在哪个规格呢?
陈劲初觉得,无论选哪个规格,一旦用那个规格做下去,所有的产品就订死在那个规格,万一后来不是那个规格,他的公司也要说拜拜了。于是,陈劲初决定,两个规格都做!如此一来,虽然这个新产品的困难度大幅提高,设计的时间更长、成本更高,但对付这云厚得不见日的科技业,陈劲初认为这样最安全。
后来,就是因为陈劲初的产品能应付旧的ATI规格,也能应付新的ESA和MIMM规格,产品推出后,陈劲初马上发现,全世界只有他们有这样的产品,等到足足一年以后,才有其他竞争者赶快连滚带爬的跑出来抢市场,但已经来不及,陈劲初的产品已漂漂亮亮的打入并站稳了市场,前面所付出的高成本,全部转成更高的获利。
公司在台湾上市的张敦凯,一开始也不只做一个产品。张敦凯创立公司,做视讯系统方面,并没有只做一个产品,而是以类似的技术,一次开发了两个以上的产品。张敦凯头先以为,很难做的第一号产品,在他们做出来后应该是他们的旗舰产品、主力金鸡母。没想到后来反而是比较容易做的第二号产品,在市场上打出名声。科技市场难预测,张敦凯多准备,就愈抓到机会。
要怎么捕抓「运气」?科技的局势,每天都不一样。每年的计算机展都展出不同的东西,谁能预测五年后在Comdex展里最红的项目是甚么?因此,在这诡谲的科技氛围里,最好的方式就像捕侯鸟,要选一个牠们一定会经过的地点,布好一个大大的网,耐心的等候,运气(或侯鸟)很有可能会自动投怀送抱、掉进你的大网里。
成功创业家也懂得这道理。很多位都跟我说,当你在「等待运气」的时候,「时间」是无法掌控的,无法预测甚么时候会来,只能等;但「地点」倒可以选择机会大的。像现在电子制造都集中在台湾,未来在中国大陆,做电子制造业的若不在这些地方,付出一分的努力只能得到一半的回报。在这些当红炸子鸡的地点,付出一分努力却有双倍的回报。
陈凯也说,虽然说科技创业不要太跟着别人走,但也要注意「大潮流」。真正厉害的创业家,总是能「身处大潮流,创造小潮流」。陈凯看准了中国大陆在科技界起头的这个大潮流,因此毅然决然的离开美国,回中国大陆当「海归派」搞电子设计公司,「高山上的一头草,胜过山谷的一棵树。」陈凯如此勉励自己,在大潮流下引领第一波的小突破。
当然,有时候连下一波会在哪里都不知道。因此,现在在科技界最棒的方法,就是能利用很多个国家优势的方法。前工研院长史钦泰表示,因应全球竞争,任何国家要生存,无论是用本身多生产人才、引进人才或引出人才,都是需要大量的国际观。像荷兰,人少,却有很多国际企业,因为他们都跑出去,用外国人。因此,在甚么时代要懂得到甚么地方,全球都是可以考虑的舞台。
上一条: 抢占中产阶级市场
下一条: 谁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