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总在开战前-探讨东西方的组织权力三大状态

东西方两个经济体,分为分权说,集分权适度说,和集权说三大阵营,在发展过程当中,就出现了一个分岔。

集分权适度说搞得集团公司无力、空壳化。

中国集团们认为旗下每个子公司都应该集分权适度,而集分权适度的悖论就在于,哪怕各个子公司都是统一专业,因为成熟度不同,市场不同,各个子公司集分权适度的度都是不一样的。

更何况一个集团往往横跨多个产业,拥有多种体制,全资,绝对控股,相对控制,合资,参股。

还不要说多地上市的难题。

再加上集团除了实业以外,还慢慢往金融上拓展,往合伙制投资公司上去靠。

如果考虑到各个子集团实际管控的范围远远超越了通常的资产纽带,还延伸到了供应链,乃至生态链。

甚至在每一个管理点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上面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母公司的每一个综合部门,比如说人力资源部,要同时给6个,或7个,或N个子公司,每一个方向上,干部管理上、招聘上面,每一个方向上面提供完全不同的个性化管理。

理论上集分权制度是最尊重子公司的,最能令到子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但是反过来说,母公司的综合部门就完全没法进行操作。

所以我们东方的集分权适度学术就出现了应用边界条件:

1. 子公司较少可以,较多不行。

2. 子公司较简单可以,多了不行。

3. 子公司发展速度可控可以,高了不行。

4. 子公司商业模式简单可以,复杂了不行。

5. 子公司流程短可以,长了不行。

6. 子公司确定强风险低可以,不确定性高,风险大不可以。

7. 母公司与子公司高层感召力,领导魅力能够覆盖子公司舞弊风险可以,覆盖不了完蛋。

8. 母子公司高层心意相通可以,不通完蛋。


分权说的失败就不用说了。

但事实上分权说还有一个变种,像巴菲特的分权他就很成功。为什么呢,他挑最好的公司投资,本身这个世界范围里数一数二,他的治理很透明,他的干部选拔机制很清楚,换言之,我纯粹是搭顺风车,因为这家公司历史以来,经过市场上用脚投票,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就是搭个顺风车,做得这么好的公司快变坏的可能性还是低的,所以我搭顺风车,既然历史证明,几十年以来这个顺风车是存在的,这个持续增长效应是存在的,我就继续相信这个持续增长效应,甚至巴菲特一投就是超越25年的这种长期投资。

所以这种有前提条件的分权说,只有在巴菲特这样的公司是存在的,就进行一种长期价值的挖掘,基于基本面,我认为这个企业价值被低估了,价值还会增长,我就持续地投它,根本不考虑一时的得失。

一句话,分权说只有极少成功的案例。集分权适度说使得大部分企业最终使得母公司极度地空心化,,是这个概念。

集权说就成就了全球化企业的低风险,高速度的扩张。

    集权说在全球来看目前最为成功,尤其是集权说的典型代表,一个集权的结晶,就是全球化,得以横空出世。那么全球化刚刚开始还没这么甚嚣尘上,IBM曾经提出全球化就是当地化,极度促进分权,但是这个分权大家看得清楚,是骨子里面,战略和投资是集权的,具体运营上面,部分经营是分权的,必须这么看。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这两年IBM高度集权,提出来随需应变,西门子提出来一个西门子,都密切地反应了集权化在全球的一个趋势。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集权过度,母公司极为强势,子公司极为弱势,子公司就没创造性了,搭建集团最基本的意义就失去了,我们搭建集团就是想要集团下面各个子公司做一个独立单元,通过集权体系,核心是收拢一些有重大风险的事项,和可以合并同类项进行集中建设的制度和能力,还是要保持子公司的积极性,使之能够独立推进自身的发展,母公司给他一些基本制度安排,他们就主动能够把一堆价值创造出来,如果还要我们母公司想办法帮忙,出主意,做管理的话,那么我们母公司活着不是很悲哀吗

上一条: 知行之间的沟壑

下一条: 影响管理的六大传言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