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几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总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上以低成本制造而闻名。但是本土制造业的粗放式增长一直未得到大的改善,在一些运营绩效上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技术创新
大部分本土企业缺乏长期的技术战略,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不足1.5%,而美国和日本则是中国的2倍,大约3%左右。比如,微软每年投入超过90亿美元专注研发,超过中国电子百强的总和。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数量众多的中国企业始终无法占据高科技行业的领先地位,中国每年进口CPU芯片的金额高居各类进口商品榜首,比进口石油还多一倍。大部分企业的研发仍停留在模仿阶段,虽然中国的研发人工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了5-10倍,但很多企业仍然动力不足,热衷于“拿来主义”,所以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山寨”现象。在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体系未完善之前很难扭转这一现象。
制造成本
虽然中国制造以低成本闻名,但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低成本背后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两个:廉价劳动力与过低的环保成本。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跟1975年的韩国类似,目前,即使墨西哥生产工人的工资也是中国工人工资的3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也在成比例上升,大部分企业很少进行环保投入,污水废气到处排放,员工和居民遭受毒害伤亡事件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在劳动生产率、库存周转率、及空间利用率等衡量管理绩效的指标上远远低于世界一流水平,假设按人均产值来衡量劳动生产率,中国不到日本的1/10,库存周转率平均在5次左右,也是世界水平50次的1/10。对于国内企业所依托的两个低成本因素,跨国巨头很容易获取,只要在中国投资就能得到,
中国本土企业低绩效的制造水平很难与之竞争。
产品质量
国内大部分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他们更加关注增长速度。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牺牲质量为代价,各种造假事件频繁发生,甚至包括关系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行业,国内制造业的声誉也因此遭受损失,很多国内品牌产品正在失去高中端市场,国外买家也在中国实行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制度。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成熟,不重视产品质量做“一锤子买卖”的企业将很难生存下去,除了学习日本与德国企业那种对高质量追求的精神,他们别无出路。
中国市场充满了机会,只要你的绩效不是太差都取得了快速的增长。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增长是来自于市场驱动本身,还是来自于自身的高绩效运营,在未弄清楚之前,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匆忙地走出国门,以低绩效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否则只会四处碰壁。
上一条: 为什么实施绩效管理这么难?
下一条: 企业战略咨询思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