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
春晚营销观察
央视春晚很尴尬。一帮“腕儿”们只拿平时吃顿饭都不止那个数的车马费,绞尽脑汁辛辛苦苦神秘兮兮花几个月的功夫搞了一台5个小时的节目,到了,买账的似乎越来越少,开骂的却是越来越多。原本“吃年饭、放鞭炮,看春晚”的新年俗硬是快演变成“吃年饭、放鞭炮、骂春晚”了。这样的处境不好受,有点“热脸贴冷屁股”的味道。这不,在默默地承受了这么些年后,一位新生代的春晚总导演终于按捺不住,跳将出来与人切磋了,为兔年的春节平添了许多的故事性和回忆。可这终究不是个解决办法,就是春晚的全部导演都冲出来,或者整个央视的工作人员全部动员起来,也改变不了春晚日益不受人待见的趋势。
全中国最好的演播大厅,最好的摄录采编传播设备,最具公信力的播出平台,国内最知名的演员,最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这样的软硬件实力,全中国独一份。春晚为啥还会不受人待见?传播的内容与市场定位之间存在着矛盾应该是主要原因。
春晚从开办之初,其市场定位就是不分阶层不分群体以全中国人民为自己的受众,要将其办成一个全中国人民都喜闻乐见的节目。每年央视都会由自己的市场研究公司为春晚搞一个所谓市场调查,今年的调查结果是“有93.88%的家庭在除夕夜收看了央视春晚,其中81.92%的受访者认为今年春晚办得好。”这个结果是真是假人们虽然仍在争论,但无疑体现了央视春晚的市场定位:就是奔着100%都叫好去的。一台政治寓意厚重的晚会,选择这样的定位有时是不得已的,也正是这样的使命,使得央视春晚可以拥有垄断。垄断可以保证绝大多数的电视观众会成为你的受众,但他们是叫好还是骂娘就不是垄断能决定的。
当然,对垄断的不满仅仅是不满春晚的一个原因。毕竟现在网络、影碟、电影、剧院等可替代的选择很多,央视只垄断了除夕夜的春晚,对人们娱乐活动的垄断既没有也不可
能。人们不满的其他原因应该还有:表演方式的俗套和地域的差别对待。所谓表演方式的俗套,其焦点应该是新面孔少,老面孔多。老面孔的演员虽然技艺高超,但其表演风格已经定型,演绎得再好,久了观众也就倦了,所谓审美疲劳。这里面,尤以相声小品为重。年年是那么几位:赵黄冯蔡,他们的语调、形体动作观众已经耳熟能详,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包袱”,就在那耍嘴皮子,要观众们笑难,为他们难受到更容易些。要寻找突破,没有时间、没有生活的积淀,光凭春晚前几个月的突击是不可能的。这些演员压力也大。当然,春晚的那些节目评审多少年不变,也是春晚表演愈发俗套的一个原因。春晚寄期望于他们,不敢自身寻求突破,原本也是推卸责任的表现,也是放弃春晚市场定位、政治使命的表现。不敢承担责任,尴尬自然难免。至于地域的差别对待,现在央视春晚在南方收视率日减应该是源于此。但这似乎是没办法解决的一个两难困境:搞差别对待,好像轻视了南方观众;不搞差别对待,南方语系的发达而难懂,受众更少。
其实,要解央视春晚的困境,并不是没有办法。
针对老面孔多,表演方式俗套问题,应该订立一个规则:作为主要演员,只能参加3次春晚。通过规则的确立,强制性的推陈出新。中国那么多从事文艺表演的人员,其基础应该是雄厚的,要有这个信心和决心。这个规则的订立,也摆脱了一些老熟人的情面问题。规则一经公布,没办法再照顾了。
针对地域的差异化问题,其实今年春晚已经做了一些有意的尝试,比如老外们的参演。借助春晚这个平台,可以在全世界举办中国文化大赛,将世界分成5个赛区:欧洲赛区、非洲赛区、北美赛区、南美赛区和亚洲及大洋洲赛区。每个赛区的第一名可以参加春晚的演出。同理,春晚针对非普通话节目,每年可以设一个专题:比如江浙沪专题,东三省专题,云贵川专题,省港澳桂专题,闽南专题以及少数民族专题等,即展现了祖国文化的多姿多彩,为中国亚文化的传承提供动力,又兼顾了这些地区观众的爱好,政治、社会意义都可满足。在一届春晚里让所有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每一次春晚都只让这一部分人满意而不顾另一部分人也是不对的。春晚的定位应该是:我会让你满意的,不在这一届,就在下一届。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是中国人,或者你是华夏文明的爱好者。由此,春晚不仅能够突破国内地域的界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也是可能的。
央视春晚应该办成中华文化表演舞台上的“奥运会”、“奥斯卡”!央视应有此雄心、决心和信心。
上一条: 绩效、奖励与认可
下一条: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