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冬的寒冷!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异常动荡,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的一部份,在这个经济“冬天”,也受到了经济寒流的冲击。第一股寒流的蒙受者便是对外经济。珠三角的外贸企业已有数十万家倒闭和外迁,长三角和内地的外贸企业也大面积受损,在寒风中颤抖。统计数字更显冰冷:我国今年上半年世纪出口量的增幅已从去年的24%锐减到13%。由于美欧的经济萎靡恶化,估计今年下半年我国的实际出口量将下降到10%以下。普遍寒意令外向型企业迷惘惶恐。
由于需求不振,原材料价格上扬,人力成本增加和货币供应量不足的打压,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存遭受了极大的威胁,已有10%到20%的中小企业破产,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破产潮”。一向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引擎”的房地产形势更加堪忧。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了负增长,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2%,增幅比上半年同期回落23.8个百分点。房地产的低迷进而递转,将对钢铁、水泥、石化、电子、交通等相关产业产生不利影响。对金融体系构成的系统性压力尤其巨大。
另一方面,自从年初实施从紧缩货币政策以来,资金本已紧张的小企业融资瓶颈更加突出。据银监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然而只有约3000亿元落实到中小企业,仅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0亿元。中小企业遭遇的现实难题已经纳入了各级政府的政策考量,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究竟能否躲过这次“寒流”,安然过冬呢?
企业如何过冬?
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准备!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有多长,多寒冷!从目前中小企业倒闭的情况分布来看,多数以代工企业居多,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在2008年经济寒潮侵袭过程中,对有些企业伤害的确很大,对有些企业却微无其微。对那些企业微无其微呢?有品牌、有渠道或有研发能力的企业,简单点讲就是自己掌控市场的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如:外贸出口型、低技术水平型、低劳动力成本型、代工型、非产品品牌的企业受影响最大,也是目前最近媒体经常说的关、停、并的中小企业;其次,没有影响而且势态不错的企业有哪些?调查结果是高新技术、品牌类、具有核心独特价值的企业受影响不大,有些还势头不错;
从这样的形势来看,经济冬天并不是全面萧条,对于一些创新、品牌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抢占市场的好机会,再者,一个伟大的公司绝不仅仅是因为能抓住多少次机会,而是因为能扛过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而灾难面前更是人人平等!谁的准备越充分,谁就越有机会生存下去。面对当前严峻的重大挑战和考验,中小企业要把面临的严重困难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学会自己保护自己,自己救自己,转变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
1、投资要谨慎(资本运作、投资、并购等);对于未来的市场发展,不同产品和行业发展预期不同,总体经济趋势减缓;
2、现金流要充裕(很多企业取消了账款周期,采取现货现结的方式);鉴于目前经济形势,捂紧钱袋子,不投资也许就是最好的投资;
3、努力保持现有市场占有率,努力服务好客户;过去快速发展可能忽略了客户服务,这个时候时间充裕了,就更应该从情感上和精神上予以关心。
4、夯实企业内部管理,把员工培训的进行和管理流程梳理作为重点,三年打基础;这个环节其实是补课,快速发展的企业最缺的就是内功,此时不补何时再补?屯兵就是为了更好地战斗。认为经济寒潮对我们企业既是坏事,同时也是好事,因为借此可以来验证我们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真正运营实力,起码可以让我们全方位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急待改善之处,为自己未来稳健成长夯实内功。
5、重新定位业务价值链,核心业务是公司的未来,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家应果断修剪非获利的核心业务,以确保拥有足够的“养份”,安然过冬。然而怎样判断哪些是非获利业务呢?在此提供六看诊断法:一看业务未来的发展前景;二看市场地位(如市场占有率);三看对企业营收的贡献;四看对企业利润的贡献;五看对企业资源的占用度;六看对企业资金流的贡献度。
6、加强资金链管控,避免掉链事件发生。在这个竞争激烈市场,虽然有“理”能行遍天下、但无钱却是寸步难行啊。企业家要想赢得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健康的资金流体系是极为关键的。无论经济好时还是不好时,保证合理的资金储备是必要的。
7、成本大比拼,省钱就是赚钱。最近全球许多大公司都做出一个大动作,那就是在全球裁员新举措,以全面降低运作成本,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讲,裁员是降低成本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手段,值得部分企业去借鉴与参考。当然在做出裁员动作是我们企业家必须注意几点:一是应考虑裁员支出成本是否合算,至于如何算,可以学习一下劳动法,省得事后纠纷不断;二是要警惕“茅坑效应”,即该走的人未走,不该走的都走了。当然除了从人力着手外,企业家还要多从运作成本着手。
8、合理控制资本结构,谨防掉进负债陷阱。资本结构合理度决定企业健康程度,香港“四大天王”资产负债率一般都在30%以下,这个标准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与借鉴。负债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刺伤敌人、也可以刺伤自己,这时候关键就是度的把握,否则稍有不慎,就使企业陷入危机,如前几年北京中关村仪科惠光就是一个很好见证。
迎接春的到来
每隔四五年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出现“冬天”,这是经济规律决定的。而规律是刚性的,谁也无可逃遁。正确的态度是沉着冷静,积极面对;惊慌失措只能走向反面。重要的是,要对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作好充分的全方位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严峻的关口,是考验企业家是否坚强、智慧和成熟的试金石。
企业的“冬天”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些长期顺风顺水从而产生飘飘然心态的企业是危险的。按地产大佬冯伦的说法,就是“该见见风浪了”。至此深度调整的实际,可以有时间有机会详细检讨过去告诉发展时期不足的地方,淘汰那些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或者板块,居安思危,苦练内功,夯实基础,使企业更具开放性、融合性、抗震性和持久的竞争力。同时,我也认为,即使在“冬天”里,也同样可以有作为,深圳高新区三千多家企业,今年上半年产值增长10%,被称为逆境飘红。
面对即将来临的“经济冬天”,对中小企业来说必须准备过冬的“棉袄”和“粮食”。“棉袄”就是“创新”,“粮食”就是“资金”。在这严寒的冬天,将有一批企业“冻僵”,甚至“冻死”,这未必是坏事,让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或缺少竞争力的企业淘汰。增强一些企业抵抗力,加强了免疫力,促进了创新力,实现新的整合,新的结构,可能促使我们行业往一个新的高度发展,做到平时难以做到的革新。即中国特有的现象:“多难兴邦”。
鉴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变数多,风险大的特点,企业必须及时调整经营的思路、力度、节奏和重点,努力改革创新,减少被冲击的代价,提高效率,使企业在震荡中保持平稳和较好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力将会在未来世界经济体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中国经济成长的基本面至今无大碍,随着CPI的逐月回落和宏观调控松动的预期,我们要领略冬的寒冷,迎接春的到来,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要有足够的准备,发掘新的爆发点,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发展。
上一条: 来谈谈四天半工作制的利弊
下一条: “地产春天”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