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效率到效用:管理之钟的摇摆

过去数年的经济逆境中仍保持强劲增长的几家公司,领先的奥秘,无一不在于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正确地做事

  30年前,彼得·德鲁克率先对效率(efficiency)与效用(effectiveness)做出了区分。他的定义十分简明:前者意味着“正确地做事”,而后者意味着“做正确的事”。



  这位管理大师睿智地指出,管理者需要同时关注这两样东西,不可偏废其一:“即使是最为健康的企业,即效用最佳的企业,也会由于效率低下而衰败。然而,如果一家企业拥有最高的效率,但却运用在完全错误的方向,那它也注定无法生存,更遑论成功。”



 

  即便如此,管理之钟迟早还会摆回到效用这一边。对新的产品、新的市场与新的商业模式的开掘与发现,会再次进入管理者的日程。这一势头已经开始,借用德鲁克的话,管理者现在又转向思考如何创造出一份“明天的事业”。



  这样的趋势对于管理者和员工都是好消息。节流、缩减等旨在提高运营效率的措施,无论如何也无法构成战略的组成部分。考虑一下在过去数年的经济逆境中仍保持强劲增长的几家公司:计算机业的戴尔公司,金融服务业的Capital One公司,乃至零售业的不灭神话沃尔玛,它们中有哪一家的成功是纯粹因为效率(虽然效率所起的作用也不小)?这些公司领先的奥秘,无一不在于对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正确地做事,它们找到了颠覆其所在产业的神奇方法。它们不仅效率奇高,效用也是一流的。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集中精力于做“正确”的事情,而不只限于优化现存的产品和流程呢?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效用与这样一些东西相关:战略、创新、变革、领导力、组织学习等等。



  调查发现,企业管理者们近来看重的是4样东西:保持客户收入;为增长铺平道路;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强调伦理标准。从管理工具上分析,“场景规划”的使用在增加,显然是由于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该工具令使用者得以规划几种可能的未来,避免了单向度预测的风险。在对若干预先的假设进行检验之后,一旦现实情况出现变化,企业可以迅速调整其战略方向。通过场景规划,影响企业未来的关键点被发现,企业因此可以发展有关自身的明确远见,全球化动向和变革管理也被纳入战略分析,使企业可以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



  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施行“变革管理计划”。统计表明,有70%的变革计划最后以失败告终。变革管理要求管理者将变革的动力灌注于整个组织之中,好的变革管理计划不仅要求精心设计变革行动,还要强力激发组织的热情,并对变革倡议予以无缝实施。这样的计划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即使管理者拥有有关变革的最闪光的点子,如果他们不能做到说服追随者以新的方式思考和实践,这些点子注定也会无果而终。管理者必须在全公司范围内获得全身心的支持。



  变革管理计划要求管理者做到如下几点: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一切以结果为导向,树立清晰的、不可更改的目标,实施合理的激励方法以保证目标得以实现;识别并克服变革的障碍——充分衡量可能的反弹,调动正式和非正式的手段扫平障碍(正式手段如改变组织结构和激励制度,非正式手段如私下说服等);不厌其烦地向员工传递单一的有力度的讯息——任何个人对变革的第一反应都是怀疑,而对单一讯息的重复传播则有助于消除这种怀疑。管理者应找出组织中有影响的人物,对他们切实说明变革的必要性;树立变革的先锋典型;撤除阻碍变革的干部——在大多数变革故事中,高级经理层的动荡都在所难免;持续不断地监测变革的进程——要对变革计划随时跟进,对结果进行仔细的衡量,以实现变革的初衷。



  强调企业伦理准则,构成了企业管理中的又一个新动向。随着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加以越来越严密的审视,企业制订具有示范性的伦理准则的压力日益增加。公开展示企业的伦理准则,意味着企业对自身的道德行为有着具体的和实质性的承诺。

上一条: 因循苟且的绩效管理

下一条: 绩效考评终极依据:企业价值最大化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