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目前管理理论的状态每个管理界人士都有共识,即“管理理论丛林”的乱象实在堪忧,于是引发众多从事管理理论工作的人士总想试图一统江湖,在管理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笔者也曾不自量力,试图以《主体管理学》的名义来实现这一非分之想,奈何既缺乏足够的写作时间,也缺乏足够的资料积累,一直未能形成像样的文本,只是对管理界的关注始终如一,最近看到韩德强先生的《整体管理》一书,其目的无疑也是试图形成统一的管理理论体系,从而克服管理理论丛林的乱象。如果该书真能实现这一目的,笔者自然也就不用再费力去重复发明轮子了,就用现成的轮子去设计车子岂不更加省力?抱着这一的目的很快看完了这本近40万字的专著,在看前半部分时还比较兴奋,几次准备在自己的博客上向大家推荐此书病放弃自己的《主体管理学》,可是在看完全书以后感到脑子里病没有留下太多的东西,甚至还感到了些许的不安,刚开始还不明白这丝不安来自哪里,待再次回头翻看该书病仔细品味,大致觉察出问题来自哪里了。
应该说该书还是有些创见的,既能自圆其说,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尤其是对于管理实践者来说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至少不会增添新的混乱。尤其有价值的是对目前管理流派的梳理,使人们能够对各种管理流派的优劣短长有个比较清晰的判断。虽然有这么多的优点,但是恐怕很难实现作者试图形成“整体管理”的目的,最终起理论仍然只能是众多管理理论中的一支,不可能“一统江湖”,主要理由是作者对“管理”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界定,从而将很多其他流派的管理理论排斥在其定义的管理概念之外,这样虽然能够将自己的管理理论自圆其说,形成完整的体系,但要想整合其他理论形成真正的“整体管理”,恐怕就难以做到了。
具体来说,作者将管理定义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化成上级与下级的关系,然后再切换成君臣关系,并认为经过这样的切换,中国古代的治理管家的典籍就完全可以为现代企业管理所借鉴,而且作者明显“独尊儒术”,建立了“君仁臣敬”的价值标准,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核心是领导艺术,经过如此这般一番逻辑严密的推理,顺理成章地将儒家文化奠定为企业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并且信心百倍地宣传要“培养世界一流的企业家,打造中国籍的跨国公司。”
另外,作者还非常推崇意志、信念、信仰的作用,毋庸置疑,这些因素确实是企业成功的必要素质,但是作为管理理论过于强调这些因素恐怕深为不妥,尤其是当我们要将这样的理论当做“整体理论”进而推向全球时,这样的“意志”却是大成问题的,试想当我们以儒家文化的信念兼并一家外国企业,并以顽强的意志向企业员工灌输我们的君臣之道时,结果会怎样呢?如果达不到我们预想的效果时我们依凭什么呢?还是依凭我们的意志吗?可是我们又怎能低估其他民族捍卫自己信仰的意志呢?虽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是这样的“勇胜”是不是真正的胜利呢?我们曾经就是这样被别的文化取胜穿的,我们至今口服心不服,如果我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否有可能让别人心服口服呢?
对此,我们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1.儒家文化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吗?
2.以儒家文化来管理(治理)企业无疑是有效的,毕竟中国有两千多年用其统治国家的案例,但是儒家文化数次被推翻和清算不是没有道理的。
3.儒家的本质是要建立一套礼仪形式来达成稳定,但这样的稳定只能是“牛顿时代”的稳定。
4.道家文化的本质是物极必反、弱能胜强,稳定态是“强者示弱”。
5.儒家文化的“领导艺术”与道家文化的“强者示弱”有什么区别,这里不打算就文化论文化,这方面的资料汗牛充栋,只是从管理理论的角度来提供另外一条“中国籍的整体管理”之路,以供与韩先生的《整体管理》进行比较:
管理的定义——涵括所有的“管理”
管理的对象——人、事、物
管理的方式——因对象而异:管物用“理”,管事用“制度”,管人助其成为“主体”
管理的效果——皆大欢喜:物归其理、事事顺达、企业家轻松、员工舒畅
上一条: 赵文家营销战略纵横谈
下一条: 管理活动从认识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