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沟通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谈谈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常言道:“兵无常式,水无常形,战无常法。”协调沟通工作也是如此,针对不同的事项和不同的对象,必须采取不同的协调沟通方法。但无论你用什么方法,要想取得协调的成功,在协调沟通时都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

历史上有很多杰出人士,由于他们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因此,他们往往能透过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要害,从而取得协调和决断的成功。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三国时期,魏国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就是一个具有犀利眼光和高超判断能力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263年,把持魏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在对蜀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地形、气候条件和综合国力等作出全面分析后,看出蜀国政权日趋衰弱,灭蜀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及时把握战机,派遣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大将钟会和邓艾率兵征伐蜀国。魏军的军事行动完全按照司马昭的战略部署进行:蜀国大将姜维被邓艾牵制在汉中,钟会乘机“出其空虚之地”,一举攻克蜀汉战略要地汉中。接着,魏军势如破竹,直逼成都。正如司马昭所预料,蜀国“边城外破,士女内震”,朝野上下一片慌乱。最后,蜀后主刘禅投降,蜀国至此灭亡。岂料,邓艾和钟会伐蜀成功后,两人都有自立为王、反叛魏国的野心。《三国志》这样描写钟会:“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

面对邓艾和钟会先后叛乱的严峻局势,司马昭毫不惊慌,因为他在派钟会和邓艾伐取蜀国之前,就做了一番细致独到姆治觯虏獾秸饬饺丝赡芑崮狈矗孪染鸵丫扇×艘幌盗械拇胧阎踊岷偷税艚舻乜刂圃诠烧浦小F涫担缭谒韭碚雅芍踊岱ナ袷保笔可坫┚徒运担骸爸踊岵恢档眯湃危荒芘伤シナ瘛!彼ㄒ樗韭碚蚜硌》ナ裢乘АK韭碚研ψ潘担骸拔夷训啦欢谜飧龅览砺?蜀国给天下带来灾难,使黎民不得安宁,我讨伐蜀国,胜利如在指掌之中。但众人都说蜀国不可以征伐,人如果犹豫胆怯,智慧和勇气就会丧失,没有智慧和勇气,即使勉强去了,估计也打不了胜仗。只有钟会与我的意见相同,现在派钟会去伐蜀国,一定可以灭掉蜀国。灭蜀之后,即使发生了你所担心的事情,又能怎么样呢?凡败军之将不可以同他谈论勇气,亡国的大夫不可以与他谋划保存国家,因为他们心胆都已被吓破了。倘若西蜀被攻破,残留下来的人震惊恐惧,没有勇气与钟会一起图谋不轨;中原的将士各自思乡心切,也不会与他同心。在这种情况下,倘若钟会作乱,只会自取灭族之祸罢了。所以,你不必为这件事担忧,只是不要把我的这些话告诉别人。”

从表面上看,钟会和邓艾两人皆有反心,在取了成都之后,必然会反叛,似乎不宜派遣他们去伐蜀。但司马昭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即钟会和邓艾两人都想称王,但又必然会相互牵制。即使邓艾和钟会在蜀地反叛成功,司马昭也不怕,因为他早已断定,蜀军败将不可用,蜀地人心不可依靠,他们成不了大事。况且司马昭听到钟会报来邓艾反叛的消息后,就挥军西行,表面上看是去镇压邓艾叛乱,实际上是准备在平息邓艾叛乱之后应对钟会的谋反。事实果如司马昭所料:当钟会借镇压反叛之名除掉邓艾后,自以为得计,就准备谋反。但这时司马昭已亲自率军十万屯驻长安,并令中护军贾充领军入斜谷,随时准备镇压钟会的叛乱。钟会发觉司马昭对他已有防范,慌忙诈传郭太后遗诏,公开打出讨伐司马昭的旗号,但其部将都不愿随他作乱,钟会就把他们都关押起来,“严兵围困欲尽杀之”。不料其谋泄漏,军营一片哗然,部属起兵攻打钟会,钟会猝不及防,被杀了。这场叛乱遂以失败而告终。正如司马昭所预料,蜀亡之后,遗民宁可归于晋,也不会拥护钟会再行割据。北方将士各自思归,更不会随他留在蜀中。所以钟会作乱,只能是自取灭亡。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昭之所以能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先利用钟会和邓艾之勇轻松地灭掉蜀汉,后利用钟会和邓艾的矛盾迅速平息叛乱,稳定蜀中局势,是因为他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并预测矛盾的发展变化方向。简单地说,就是司马昭能准确抓住问题的要害。

协调沟通和用兵打仗一样,要想取得成功和胜利,就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从一般情况中分析规律,从偶然事件中发现必然因素,通过简单的表象,挖掘出隐藏在表象后面的内因,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协调沟通,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古人对此有极为精辟的总结:“百智之首,知人为上;百谋之尊,知时为先;预知成败,功业可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所谓知人(知彼),就是要深入了解协调沟通的对象有什么性格特点、对所协调之事的意见和态度等。在知人(知彼)的诸多方面中,了解主要协调沟通对象的性格、为人、心态和期望值等情况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对协调沟通对象的意图了然于胸,那就牢牢掌握了协调沟通的主动权;所谓知时,就是要善于把握协调沟通的时机;所谓知成败,就是要能够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对协调沟通工作的发展变化作出预测,并同时为取得最好的结果而积极准备。

可以说,在协调沟通时能一把抓住问题的要害,是协调沟通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工作中,我曾处理过这样一件事,深受启发。湖北随州市某镇村民甲因发展养鱼,准备把通往鱼池的小道拓宽成能通行农用车的车路。按乡俗,他是可以利用小道边的田埂的,但田埂的主人乙不同意,两人因此产生矛盾,并发生械斗。双方还多次到镇党委、镇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上访论理。在村委会多次协调无效的情况下,为防止事态失控,镇党委派有丰富接访经验的办公室主任小郑前去协调解决。小郑认真听取了双方的申述,并做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甲和乙在三年前就发生过一次矛盾。那次矛盾的起因是乙建房打地基时侵占了甲的宅基地,两人发生不快,小郑因此推测乙此次不让甲利用田埂是出于报复心理。在找着了问题的要害之后,小郑又对被协调对象的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和爱好进行调查分析,他发现乙这人平时比较讲义气,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于是,小郑针对乙的这些特点与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先指出了乙以前建房时侵占他人宅基地引发矛盾的错误,接着肯定了他平时热心帮助他人的优点,然后又耐心地和乙共同分析了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使他认识到制造矛盾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最后,甲、乙两人都愉快地接受了小郑的调解。

小郑透过田埂纠纷这一事件的表象,巧妙化解了甲、乙三年前结下的矛盾。这正是他透过现象看本质,采取了正确方法进行协调的结果。

上一条: 秘书工作者讲话要真准短

下一条: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邓小平协调工作的独特方法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