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路上谁的眼泪在飞?
纵观中国品牌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在打造“百年老字号”的征程中,有无数个“冤魂”和“尸体”被“埋葬”在历史的红尘中,其惨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当时的土尔扈特蒙古人东归的路途。
旭日升(茶饮料);
孔府宴(白酒);
豪门(啤酒);
春都(火腿肠);
汾煌(可乐);
活力28(洗衣粉);
鹰牌(电风扇);
雪花(冰箱);
金星(彩电);
海棠(洗衣机);
凯歌(电器);
爱多(电子产品);
三株(保健品);
亚细亚(百货商场);
太阳神(医药、保健品);
……
几乎无数个品牌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在我们的记忆里,使中国品牌的发展史显得格外的凄惨而悲壮。
如果我们从遥远的回忆里再回到现在,中国品牌的跌宕起伏仍然使人们痛心和担忧。它们的膨胀、它们的辉煌、它们的衰退以及坠落,就像一闪而过的流星,虽然带给我们一缕光芒却留给我们一声叹息。
秦池白酒,惨淡经营;
健力宝,半路夭折;
乐百氏,黯然失色;
小护士,背影远去;
熊猫手机,遭遇关机;
三鹿奶粉,步入黄昏;
……
这些悲剧的背后,到底隐藏什么样的市场问题呢?为什么我们的品牌一旦出了问题就不能再挽回呢?
也许问题的答案成千上万,事后诸葛亮也多如牛毛,我们可能数都数不过来。然而,笔者最关心的是这些品牌的生命力问题。
体验无情,也有情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和那些国际品牌却有不同的结果?
就拿危机事件来说,“喝死人事件”让三株倒下了,“质量问题事件”让秦池夭折了,“回奶事件”让光明受伤了,“董事局风波”让科龙沉默了,“三聚氰安”也让三鹿破产了。为什么我们的品牌就这么脆弱?为什么我们的品牌就这么经不起风浪呢?
我们再看看那些国际品牌:
二恶英来势凶猛(1999年),但没有绊倒惠氏;
PPA使人恐惧(2001年),但没有吓倒康泰克;
奔驰在公园里被砸了(2003年),但仍然是地位的象征;
高露洁被质疑“含致癌物”(2005年),但依然有人在消费;
肯德基被禽流感闹来闹去(2006年),也始终成为我们的好邻居。
还有,宝马、丰田、本田、可口可乐、美赞臣等很多国际品牌在致命的危机事件面前都没有倒下,仍然成为我们的首选,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那么,这些品牌难道有什么特权吗?媒体庇护它们吗?政府照顾它们吗?
应该不是。
就算我们的媒体和政府有所倾向,也不太可能倾向于国际品牌。
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品牌本身的生命力问题。
在此消费者体验决定一切的时代里,一个品牌的生命力就取决于消费者的态度和情感。如果消费者认为你行,你就行;如果消费者认为你不行,你就不行。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有情与无情,也是品牌的强韧与脆弱。
在2001年PPA事件后,中美史克曾经开展过一次市场调查,问消费者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不含PPA成分的康泰克重返市场,你愿意买吗?”结果,70%左右的消费者都表示“愿意买”、“愿意接受”。而我们的品牌出事后,敢问消费者这样的问题吗?
这就是差距。
我们的很多本土品牌在它的经营活动中,过于在乎自己的利益,过于在乎所谓的快速成长,过于注重出奇制胜、歪打正着;而忽略了消费者的体验,忽略了我们的“衣食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与情感。因此,在同样的问题上我们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消费者的体验是有层次的,不同的体验层次都需要精心维护的。如果我们忽略了他们的体验,忽略了不同层次的经营和维护,就难以赢得他们的认同,难以赢得他们的忠诚,一旦有风吹草动,你就会陷入“品牌鸿沟”并难以自拔。
品牌鸿沟在哪里?
通过多年的消费者研究,笔者发现,虽然消费者的体验从“认知体验”开始,经历“购买体验”和“使用体验”,最后到“价值体验”。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平安无事的。在每个体验环节都充满了风险和陷阱。
有些品牌,就因为没有做好广告而胎死腹中,这是一种“认知体验”陷阱;
有些品牌,就因为终端表现差而大打折扣,这是一种“购买体验”陷阱;
有些品牌,就因为产品质量的瑕疵而被人抛弃,这是一种“使用体验”陷阱。
然而,对一个品牌来讲,这些陷阱都可以避免,而且就算陷进去了,也可以爬出来,继续战斗。但是,从“使用体验”再向“价值体验”迈进的时候,如果你陷入深渊,就很难有回头路了。所以,我们把这一环节叫做“品牌鸿沟”(如下图)。
也就是说,你的品牌在消费者的“认知体验”、“购买体验”和“使用体验”上都较容易得分,并让消费者满意,但恰恰在“价值体验”上难以让消费者真正感觉到你的价值和精神,也因此而陷入“品牌鸿沟”,与“短命”结缘。
上面我们一直在讨论品牌生命力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品牌就那么容易失败?为什么那么脆弱?经不起风浪?
就是因为消费者没有在“价值体验”层面体验到你的品牌。在他们的眼里,你就是一个商品,“我可以买,可以不买”,“我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没有什么情感和精神依赖。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我们反过来再问:为什么那些国际品牌遇到那么大的危机事件,却依然不倒,屹立在我们面前?
就是因为人家的品牌在“价值体验”上与消费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者不仅信赖他们,而且对那些品牌产生某种归属感和维护情绪,甚至消费这个品牌而感到自豪。所以,他们当然表现出惊人的强韧和超强的生命力。
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品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跨越“品牌鸿沟”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
一是,如何规划并坚持一个消费者在乎而仰慕的品牌价值和精神?
二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你的价值和精神?
那么,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个事情是难以绕过的,那就是“消费者的忠诚”。也就是说,品牌为了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它的品牌价值和精神,必须培育消费者的“忠诚”;而消费者只有体验到品牌所追求的价值和精神才能对品牌足够忠诚。
所以,跨越鸿沟,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打造消费者的忠诚”问题。
消费者的忠诚在哪里产生?
既然说“打造品牌忠诚”是中国品牌的最大问题,那么我们有必要继续研究,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忠诚”到底在哪里产生。
为了保证逻辑的严谨性,我们还是回到消费者体验的4个象限里研究这个问题,并通过排除法来寻找“产生忠诚”的环节:
1、消费者在“认知体验”中,会对一个品牌产生忠诚吗?
似乎有点困难。
因为,在此体验环节,消费者只能产生一些好奇、好感和欲望,连消费都没有消费过,怎么可能产生“忠诚”呢?!
这好比交朋友,就算第一感觉再好,你也不会轻易把“心”交给对方。所以,在这个环节不太可能产生“忠诚”。
2、在“购买体验”中产生忠诚吗?
也不太现实。
因为,这个时候消费者刚刚与你的产品开始接触,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还没有发现它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这个时候马上就产生忠诚,似乎有些夸张。
继续拿交朋友来比喻,你和对方吃一顿饭,玩一场球,说两句话,就和他成为知心朋友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3、在“使用体验”中产生忠诚吗?
这倒有可能。
因为,这个时候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优点和缺点已经很熟悉了,如果消费者体验到这个品牌的产品和服务所含的内在东西,并满意的话,也许,因此而萌生一种信任感。
满足和信任,就是“品牌忠诚”的开始。
就拿交朋友来说,你和他不止是一面之交了,已经是多年的朋友了,如果你们之间在性格上能合得来,你也许真的把他当朋友了,你开始信任他所说的和所做的事情。
然而,笔者认为这只是“忠诚”的开始,而不是真正的“忠诚”。
4、在“价值体验”中产生忠诚吗?
上面我们谈到,从“使用体验”到“价值体验”的过程恰恰是一种鸿沟,很多消费者往往在此环节体验不到品牌的价值和精神。
那么,现在我们把这句话反过来推理:假如消费者能够体验到品牌的价值和精神,会发生什么?
可能消费者被你的品牌价值和精神所折服,从内心深处钦佩你,产生很多感动和共鸣,并愿意继续消费你的产品,更愿意将你推荐给他周围的人。
这是什么境界?
就是“忠诚”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忠诚”。
就拿交朋友来说,在多年的交往中,你体会到你朋友真的是个好人,在多次的考验中,他始终把友谊放在第一位,在利益面前从来没有“出卖”过你,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会让你吃亏。你在他身上体会到了一种做人的最高境界、做朋友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你会怎样呢?
只要你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肯定会非常感动,并以拥有这样的朋友而自豪。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从内心深处愿意帮助你这个朋友,愿意为他付出,更愿意在别人面前夸他的好,传播他的做人、做事的原则。
到了这个境界,我们才认为,你对你的朋友产生了真正的“忠诚”。
……
好了,通过这样的推导和分析,我们就找到了消费者对一个品牌产生“忠诚”的环节在哪里。即:消费者的忠诚是从“使用体验”开始发芽的,但真正的忠诚是到“价值体验”后才会形成的(如下图)。
也就是说,“价值体验”是“品牌忠诚”的土壤,而“品牌忠诚”是“价值体验”的过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营销诅咒
瞧!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就这么巧。大家一定记得有句话叫:最危险的地方恰恰是最安全的地方。
我们刚说过,从“使用体验”到“价值体验”的环节是“品牌鸿沟”,是很多品牌短命的理由。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鸿沟也恰恰是消费者产生忠诚的重要环节。
你怎么办呢?
其实你没有办法,你只能面对这个现实,以你的智慧和勇气趟过这个鸿沟并赢得消费者真正的忠诚。
就品牌建设而言,这似乎是你唯一的出路。
难道这是诅咒?还是世间的真理?
此时此刻,笔者不由自主的想起一首歌词:不经历风云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是啊!你想做强势品牌,你就得勇敢面对这一“诅咒”,在看似矛盾的对立体中找到平衡点,找到你决胜的机会。
记住:上帝不会让你随便做英雄!
上一条: 培养自己的“领袖气质”
下一条: 做品牌就像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