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武汉怎么自修不起一座大桥?

武汉对实行了8年的路桥费年票制改革举行听证:对城区六桥一隧一路实行次票加年票相结合的收费方式(据2010年6月27日《楚天都市报》)。这表明,改革开放后修建的大桥全部贷款修建。我就不明白了:解放初期,国家那么穷,财政都投资修建了3座大桥。如今,改革开放30多年了,武汉财政怎么就投资修不起一座大桥呢?



说武汉是一座桥城,一点也不为过。到目前,已建成通车的长江上有6座大桥(其中2座连接高速公路),汉江上有5座大桥;长江上还有2座大桥(二七大桥、鹦鹉洲大桥)在建。国内横跨大江、大河有这么多大桥的城市还真不多见。



在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前一年,毛泽东就在《水调歌头·游泳》一词里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来盛赞其建成通车的意义。武汉民众更是隆重庆祝,因为他们再也不用依靠轮渡这一唯一的通道过江了。当时这座桥是举全国之力投资近1亿元修建的,相对于月薪只有二三十元的年代,这是何等巨额的一笔投资。如果当时对这座桥设卡收费,完全可以列出1000条理由来,武汉民众也能够完全理解并接受。但国家并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国家财政出资修建的桥,尽管当时民众个人还不用纳税,也理所应当地免费享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武汉的城市面貌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阻隔城市交通的长江和汉江上也有了11座大桥,随之而来的路桥费却成了人们心中新的长江“天堑”。因为除建国初期国家投资修建的3座大桥外,其余的6座大桥全部是贷款修建(还有2座大桥随高速公路收费)。贷款修桥,收费还贷。这是国家政策,无可厚非。问题是,改革开放30多年,武汉市怎么就修不起一座桥?



是武汉市的财力有限修不起?非也!据报道,从2003年起的连续4年,武汉市财政收入连续跨越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4个台阶,年均增长26.4%(据2-全球品牌网-007年1月2日《武汉晚报》)。到2009年,武汉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005亿元,同比增长27%(据2010年2月10日《楚天金报》)。财政收入的暴发式持续增长,隔几年修建一座大桥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武汉市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当下时髦的“贷款修桥,收费还贷”方式,从1995年的长江二桥建成通车开始进行设卡收费,小车每车次5元,往返10元。因为设卡收费确实造成了城市新的拥堵,2002年,武汉市便改革收费方式实行小车980元的年票制。如今,实行了8年的年票制却突然因为入不敷出而要改革,实行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小车次票每车次8元,往返16元,年票2460元。



不论实行什么方式的收费,收费改革前从来都没有公布过路桥贷款情况、收费情况及收入支出情况等,即便是民建湖北省委提议要求公开武汉市路桥费收支信息(据2009年1月15日《楚天金报》),也没有得到积极回应。此番改革,拟定的收费标准为何提高到现行标准的2.51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路桥费怎么个收法,收多少,完全是路桥费管理部门一家说了算。我想,这应该是武汉不自建大桥而全部采取贷款修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因为费怎么收,收了怎么用,全凭一已之言。并且这种收费可以永远收下去,因为捆绑式收费,还了前面的贷,我后面还要贷款修桥啊。



难怪此番路桥收费改革方案公布后,有网友填写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词“六桥飞架两江,天堑变财路”得到网友的力挺。


上一条: 武汉路桥费是一笔糊涂账

下一条: 企业文化的战略导向(1)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