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路桥费是一笔糊涂账

从日前武汉市举行的路桥费改革听证会上给出的收费标准测算来看(据2010年6月27日《楚天都市报》),武汉路桥费确实是一笔糊涂账。



此次收费改革将拟收费的路桥分成了两块:“五桥一路”(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晴川桥、月湖桥、长丰桥、三环线西段)和“新建项目”(天兴洲大桥、长江隧道、三环线新增道路),其中“五桥一路”的收费年限从2002年算起。有市民当场对此提出疑问,即在2002年实施年费制之前,长江二桥等五桥设立收费站收次费的那笔收益,是否从此次收费成本核算中剔除?听证会主办方——武汉市物价局负责人并没有给出正面回应。



武汉市物价局不是不想给出正面回应,恐怕是不能给。因为给出正面回应是要拿数据来说话的,而没有经过审计的数据又是无法服众的。这样看来,武汉市的路桥费,可能是一笔糊涂账。



据2010年5月26日《长江日报》报道,截止到2010年5月20日,武汉市的机动车辆拥有量超过了98万辆,预计今年增长将达到15%以上。同一天的《湖北日报》报道称,2002年底至2008年底,“五桥一路”的路桥费收入仅20.37亿元。据《武汉统计年鉴2003》显示,2002年武汉机动车拥有量达50.6万辆。我们就以2002年的50万辆机动车拥有量和平均每辆车980元的年票收费来计算,7年的路桥费收入应该是34.3亿元,这还不包括每年接近10万辆新增汽车的缴费和外地进出城车辆的收费。而如果按照现有机动车数量收费,每年的路桥费收入应该高达9.6亿元。怎么算都不止20.37亿元。



同一天的《湖北日报》还泄露了另外一大信息:2002年到2008年,武汉路桥费除贷款产生利息25.58亿元外,还有7.69亿元的运营成本,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有1亿多元的运营成本。我们知道,武汉路桥费实行年票制后,整个武汉市也就3个收费点,一个收费点3~5名工作人员,总共也不到20名工作人员,怎么会冒出1亿多元的运营成本?这也难怪武汉市的路桥费总是入不敷出。



如此看业,武汉市征收的路桥费的的确确是一笔糊涂账。


上一条: 企业文化的战略导向(2)

下一条: 改革开放30多年,武汉怎么自修不起一座大桥?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