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人要嫁北大清华硕士生……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六百年没有人能超过我”,凤姐曾作出如此狂言,看似是当代“恨嫁女”的代言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凤姐心态之人越来越多,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越来越高,脚踏实地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据某职业咨询机构的咨询案例分析,职场中一部分人身上无疑带有“凤姐”的痕迹,定位过高却不自知。职场顾问指出,只有认清自己、理性规划,才能真正获得长远职业发展。
【典型表现】
定位过高非名企高薪不去
研究发现,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职业定位偏高,有过半数的人在求职前先对自己的起薪做定位。
在调查中,一位学医的研究生说:“从本科到硕士读了整整八年,现在找的工作如果不是大型医院、低于5000元月薪,我是不会考虑的。”而我们从医疗机构的招聘人员了解到,“现在的毕业生没经过实践检验,很多都达不到要求,所以对引进的新人,我们的起薪通常在2500-3000元左右,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如果真的是我们需要的人才,再渐渐调整薪资待遇。”因此合理定位,看重职位的发展前景与职业生涯规划,才是至关重要的。
【心态分析】
根据自身情况设定求职目标
●罗晓燕,中国职业规划师
部分求职者包括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读不懂企业的用心,总期望着能够尽快赚回之前的教育投资。也有的是受家庭及周围朋友的影响,给自己设定求职目标时,非500企业不考虑,不是高职位不面试。企业对他们的普遍评价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无形中失去许多就业机会。
【调整】
用理性眼光看待名企光环
●余玲艳,尚德机构人力资源讲师
其实名企有名企的问题,我们应该多一些理性去看待名企的光环。高职位容易让上司或同事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同样的表现在高职位容易让人产生低的评价。大学生对自己定位偏高,因为对社会、对未来职位需要面对的困难、职业技能等了解不是很全面,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很重要。
能力不足的自命不凡
向阳生涯管理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个人咨询客户中,46%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负。
采访中,任迪对自己最初找工作时的自负有些惭愧。任迪在本科毕业前成功到一家培训机构从事课程顾问,但坚持了一个月后业绩仍然是零的她被淘汰了。之后,任迪得知一个大型工厂在招聘办公室文员,学历要求大专。“我自认为以本科学历去应聘,自然是稳操胜券。”任迪说。
在做自我介绍时,为了能脱颖而出,她渗了些水分,没想到HR抓住一些细节穷追不舍,临时编的谎言漏洞百出。”最后任迪落选,自尊心也受到了重创。
【心态分析】
对自己缺乏准确定位
很多求职者对自己缺乏一个清晰的认知。或过于自负、自视甚高,对自己的劣势和困难估计不足,缺乏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或自信心不足,自怨自艾。两种情况都难免会让他们在择业中产生较大的定位偏差,求职受挫。(罗晓燕)
【调整】
积极学习才是自信表现
一个人的学历再高,经验再丰富,对于一个新行业或新职业来说,也需要从“学生”做起,能力不足时积极地学习和积累经验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不行,却硬要不懂装懂,很容易适得其反。如果一个人坦然面对自己的弱点反而是自信的表现。(余玲艳)
哗众取宠的求职怪招
据调查,过半数大学生在求职前先对起薪做定位,但有时太过不切实际的目标会让自己失去许多就业机会。
几位公司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职场人不相信脚踏实地,而是信奉通过一些“奇招”、“怪招”、“雷招”博得眼球,不惜哗众取宠,这点颇有些“凤姐”的倾向。
招聘负责人遇到过的怪招让人惊讶:现场下跪乞求企业施舍工作的,写千言血书寄给HR的,扮小丑在招聘现场发简历的,有网上挂着“让利秒杀”自己的,也有拍个袒胸露背的写真集去“色诱”面试官的,以及用各种由头在网络上炒作自己以求引起社会关注的。
【心态分析】
投机取巧在职场上走不远
也许有人出种种“怪招”是出于无奈,但却不值得我们在职场中推广与借鉴。毕竟,在这些做法的背后,多少藏着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心态,而抱着这种态度在职场上注定是走不远的。 ( 记者 罗晓燕)
【调整】
职场技巧只起辅助作用
旁门左道其实就是培训公司和机构讲的技巧,技巧用多了就是奇招和怪招了。成功是需要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很多一夜成名的人是靠炒作火起来的,大家认为这只是偶然的机遇,却忽略了这些人都是有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只有不断地积累好自身的能力才可能成功。
脚踏实地、真材实料地积累才是最主要的,技巧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同时建议职场中的人,工作中不光要低头拉车,也要记得抬头看路,把握好努力和发展的方向,只有两方面都结合起来,才容易获得成功。(记者 余玲艳)
HR观点
急功近利只能得一时关注
●王爱芳,华迪集团工会主席、人力资源部经理
原本职场中的“凤姐”(王熙凤)是一种褒义的称谓,专指那种八面玲珑,各类关系都处理得得心应手的职业女性。但这里面的“凤姐”却正相反。
对于通过使用“怪招”哗众取宠的求职者,我想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吧,但这种态度和做法只能得到一时的关注,不会为自己的发展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良好教育未必立刻化为薪酬
●钱文蕾,某500强企业人力资源顾问
在我看来,受过名校教育是潜在资本,但不能立刻化为薪酬。更重要的是做过什么,而不是学过什么。
好的公司在职位描述里都会有职业发展路径,求职者可以参考,看到自己和期望职位的差距。另外软条件很重要,有的人可能技术很熟练,期望也很高,但不具备在大公司工作的沟通技巧,会影响职业发展。
上一条: 职场“剩女”如何打造成“财女”
下一条: “上班族”你甘当“上班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