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滨发展不仅难以摆脱主业不突出和下属公司盈利能力差的问题,更难以摆脱对地方政府的依赖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津滨发展以开发区工业房地产建设与出租而立足;在天津市,津滨发展以高档商业住宅建设而闻名;而在近期的国内证券市场,津滨发展被很多投资机构赋以网络科技题材与低价股优势所关注。不过,这个“多面”公司却一直在为突出自己的主业而烦恼。
在2002年年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通过泰达控股向其下属各上市公司提出了资产重组与整合的建议,要求各上市公司提交一份相关计划书,内容包括各上市公司确定一个主营业务、确保一个利润增长点,并提出内部经营管理改进的方法,从而“不让开发区内任何一个上市公司退市”,重塑天津经济开发区上市公司新形象。
《新财经》记者了解到,津滨发展在2003年的资产重组计划中,提出了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开发区工业房地产建设)和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生产(新材料)为核心的两大未来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在肃清资产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退出曾经投入巨资,但收益甚微、与主业无关的金融类股权。
一边是积极的退出,而另一边,津滨发展2002年的投资却包括:受让长江证券部分股权、参股天津北方国投和对泰达风险投资进行增资扩股。
模糊的主业
“津滨发展的主业不突出,主要体现在投资范围广泛和下属公司获利能力较差两个方面上。” 一位曾经为津滨发展提供了多年财务顾问服务的业内人士向《新财经》记者指出,“除了上市时第一和第二大股东带来的房地产、能源与新材料等资产外,津滨发展上市后还投资了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与经营公司、高科技网络公司、软件公司及多媒体通讯公司。此外,还有大量的金融类股权投资。”
百慧勤投资咨询公司投行部经理刘钊对《新财经》记者说:“分散的投资和广泛的从业范围不仅从资金上分散了一个企业的实力,使有效资源被分化掉,而且还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无法有效地凝结。”
津滨发展证券部负责人于志丹却告诉《新财经》记者:“津滨发展真正的主业是工业房地产、信息电子和新材料。”
而作为一个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材料生产类的上市公司,到2002年底为止,津滨发展实际用在这两方面的投资总额不超过3.4亿元,而其用于金融类公司的股权投资额却高达3.6亿元,这让津滨发展看起来更像一个金融类资产投资公司。
于志丹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当初参股金融类股权,主要是看好这类公司盈利性较高,像我们投资1个亿参股的长江证券到目前为止已贡献了2000多万元的投资收益。但目前证券公司普遍不景气,这部分股权投资收益也大大减少了。”
除了金融类股权投资收益锐减之外,《新财经》记者还了解到,津滨发展其它主要控股及参股公司的盈利情况也不理想,较为分散的投资并没有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2002年,津滨发展6家主要控股子公司共向上市公司贡献了1201万元净利润,只占公司全年净利润6634万元的19%。而这其中的86%却都由一家公司提供——国华能源发展(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华能源”)。剔除国华能源的利润之后,津滨发展的其它控股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实在是差强人意,其中与主业房地产和新材料相关的雅都置业公司和津滨新材料公司都处于亏损之中。
国华能源由津滨发展控股75%,香港长益公司参股25%,其利润主要来自于开发区内企业的生产性能源消耗。而国华能源的利润又是怎样来的呢?
《新财经》记者获得的津开财企(2002)6号文件和(2002)9号文件显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2002年向国华能源提供了共计1426万元(这一数据在2001年为134万元)的财政补贴,构成了国华能源2002年的全部利润。
主营业务不突出、主要控股公司的经营业绩又普遍较差,那么,津滨发展2002年6000多万元的利润又是如何获得的呢?这是一个很让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慷慨的政府
津滨发展证券部的于志丹表示:“津滨发展利润主要来源于开发区工业厂房的出租,投资建设的工业厂房主要有天大科技园和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
但上文提及的财务顾问却向《新财经》记者透露:“虽然津滨发展在天津开发区以出租工业厂房为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但实际上,公司并未将厂房直接出租给企业,而是先以略高于市场的租金价格将厂房租给开发区政府相关部门,后者再转租给开发区内的其它企业。”
于志丹对津滨工业厂房出租给开发区政府一事予以认可,但对于出租价格高于市场定价的说法却并不认同,他解释道:“津滨发展拥有的工业房地产有20多万平方米,大部分是以市场化方式出租的,都是公司找业主。其中只有天津大学科技园是开发区政府租赁的,但开发区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在向外转租时不收租金或租金很低。不过,津滨发展与开发区政府是严格按照开发区房屋租赁价格确定租金的,津滨发展向开发区政府出租天津大学科技园的收入在3700万元左右。”
但是,《新财经》记者了解到,租赁津滨发展工业厂房的主要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下简称“国资公司”),津滨发展租给国资公司的工业厂房却不止天大科技园一处和3700万元的收入。仅在2002年津滨发展与国资公司签订的出租合同总金额就达6800多万元,其中甚至包括阳光花园一期工程的11 栋别墅。
7月18日下午,《新财经》记者来到了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大街与高速公路之间、睦宁路与南海路之间津滨发展出租的天津大学科技园工业厂房区,一片占地约9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工业厂房。但厂区安静,除了泰达生态基因、电动车辆等公司外,并没有看到更多投资入驻的企业。看来,天大科技园的政府转租情况并不理想。
这样看来,津滨发展来自于所谓的“主业”工业房地产项目的收入,实际上离不开开发区政府的包租与转租,否则,公司很难从市场内获得较高的租金收入和较好的经营业绩。从这个角度来看,津滨发展的盈利模式与泰达股份基本相同,即地方政府的经营性财政补贴,只不过津滨发展做的是“有形的”工业厂房而已,而这显然也是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循环”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
此外,津滨发展年报显示,津滨发展每年的经营活动都产生较大的负现金流。在《新财经》记者再三询问下,于志丹对此做出了解释:“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原先工业厂房租给政府后,收入都记应收帐款。但随着证监会监管力度的加大,公司目前也正在积极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今后会严格按照市场方式运作。”
曾经做过津滨发展财务顾问的人士告诉《新财经》记者:“津滨发展从事工业房地产开发,受制于地方政府及地方经济的发展,经营活动因此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同时公司主业又不够突出,种种原因造成了津滨发展目前这种依靠政府而生存的困境。此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工业厂房的建设方面也有自己的投资选择,考虑到诸如银行贷款、机构设置等方面,开发区政府没有直接投资建设,而厂房总是要有的,因此,津滨发展上市以来一直从事了开发区工业厂房建设的任务。”
困境与突围
《新财经》记者从知情人士处得知,在最近泰达系内“明确上市公司主业”的运动中,原本给上市公司提供1500万元利润的国华能源被剔出在主营以外,泰达控股计划将国华能源的资产置入*ST灯塔,以救后者于水火之中。津滨发展证券部的于志丹虽然没有确认这种说法,但是也表示:“我们将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明确主营业务,退出自己不熟悉的能源行业。”
现在看起来,津滨发展虽然看起来业绩稳定,收益不错,但这完全取决与其和政府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开发区政府的支持,其房地产业务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开发区工业厂房建设的定位,使其对开发区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产生了较大的依附关系,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情况决定了公司工业厂房的出租率;同时,津滨发展不计利益地将利润较高的国华能源出售掉、将金融类股权卖给泰达控股,也完全是按照泰达控股一盘棋的发展思路进行。作为开发区政府间接控制的国有上市公司,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公司领导的经营决策要服从开发区整体的发展战略,从而使津滨发展失去了一定的独立性。
而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是不希望津滨发展“无事可做”,更重要的是不能失去融资功能。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利益驱动下,在近五年的发展时间中,津滨发展仍旧存在主业不突出、投资分散、企业自我获利能力低下等问题。
“我们一直在寻求津滨发展自我发展的道路,并想通过2003年进行的一些列资产重组活动,达到肃清资产、重新确定适合的主业,并依靠自身能力获取收益的发展目的。”于志丹对《新财经》记者说。
但在《新财经》看来,津滨发展最难摆脱的不是主业不突出和下属公司赢利能力差的问题,而是如何处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方面,如何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的真正独立性和摆脱上市公司对地方政府依赖的问题。或许,津滨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因为在它的身后有着一个强大的开发区政府和一个不断调整的“大循环”概念。
上一条: 非典型海虹
下一条: 危附泰达--泰达系的资本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