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这句成语比喻的是表面上爱好某事物,而实际上并不真爱好。这种情况在现实中非常普遍,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活动和信息化的工作中。另一组成语与之有天然的联系,如言行不一、官样文章、冠冕堂皇、阴奉阳违等,在客观效果上与叶公好龙都有同工之妙。
自从八十年代初的“第三次浪潮”一书在中国现身以来,我们就开始谈论信息社会了,算起来有二十年了,从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到现在也有十多年了,我们一致认同:信息化让世界触手可及,这只是对于信息的传输效率而言,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如平台性电子政务、企业级的可运营的管理系统、造福社会的大型服务系统等目前来说还是屈指可数。中国在信息化上的投资累计早已超千亿元RMB了,可是,效果如何?信息化是一种时尚或是包装?是一种运动?是一种采购?还是一种需求、一种内在动力、一种实践?从实际中得到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且不说信息化的ROI(投资回报),这里只谈信息化的观念和管理技术水平方面,我们仍然有诸多的问题让人费解:
首先,从信息化的技术层面上看,以优秀人力资源著称的大国,软件发展却赶不上印度。其次,对开源软件的研究上严重落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使用开源软件的数量上,据统计,中国排在倒数第二。须知,开源社区是技术扩散和学习引进的最好基地,但我们对此不大感兴趣,看上几万行的底层代码就连学院的专业人士也不屑一顾,我们都热衷于表现层的东西(见效快),喜欢用现成的工具,愿意付出知识产权的代价,而求“速成”,成就“后发优势”的梦想,国内的行许多IT公司不知从“863”计划中拿到了多少研发基金,但却未见什么创新成果。再次,信息化的优势就是信息的畅通和集成性,而我们一些企业视这些优点为“洪水猛兽”,总愿意为自己修个“避风港”,以防止信息的披露和流通,企业中总有一些信息孤岛以防止“商业性泄露”。凡此种种,我们总是以特有的“小计谋”来对付信息化的大战略。另一方面,人们总是担心互联网应用方面带来的“过渡自由化和信息的传播速度”,对Web2.0表现出了“杞人忧天”般的恐惧感。
当今,信息化对世界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IT”层面,互联网与IT已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和文化力量及趋势,无论是对有备而来的还是被“裸体”叫醒的都将被这种大潮推向前方。所谓的“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SERVER和ROUTER的数量上,更多的体现的观念和态度上。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多从这方面想想,找到自己的出路,就更易于找到发展力量的源泉。鉴于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爱上它还真不容易,信息化不是一种文化或物质上的享受,更多的意义上是“革命”和“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叶公好龙”了,因为说得好要比做得好成本低得不可比拟,而且“说事”也可以回避“做事”。正如时下的一句热语“态度决定一切”所言,过去记忆中,我们走过了太多的“表态”历史,但没能决定出什么,历史是不能靠市场和媒体创造的,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及攻于心计的“孙子兵法”终不能成就真正的实力。我们现在要倒过来了,要少说多做,多想少说,边做边想了。爱上信息化,就应矢志不渝,绝不当“好龙的叶公”!
上一条: 变化中的华为企业文化
下一条: 分析商业2.0的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