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责》——第五章团队中的互动: 个体当责

特别着重在一个工作组合中,个体间的群我与互动关系,有如各种球赛中的专攻、主攻、助攻,运球、作球、接球、捡球、抢位、补位。“报告”常是个体当责中较弱的一环,你不知、不愿,也不善“报告”吗?







企业界,有些人把“个体当责”视同“个人当责”,不做区别;其实,也并无不可。只是,“个体当责”是比较偏向在一个工作组合中,一个个体与其他个体及整个团体之间的群我与互动关系。严格说,“个人当责”仍是“个体当责”的基础,但在实际应用上两者是有其相通处。



个体当责的基本意义应可如下图5-1所示:


在一般的工作组合中,两个成员(R1 与 R2)也许各有专精,且分工良好,彼此间并无直接或间接的重叠;独立工作,有时像各自爬山,山顶再相见;但,有了“个人当责”后,他们:



☼ 想把最后成果做得更好、更大。



☼ 或,想在过程中更主动、更积极。



☼ 或,想更加多几分努力,以确保交出成果。



于是,R1 与 R2分别有了A1与A2 。 但,A1与A2也不一定有交集。



然后,他们体会并认清了“个体当责”:想到、看到机会可能要互动、互助,互惠、互利,甚至于互相挑战,以达到山巅、以达到共同的最后目标。他们想:这样做,可能更有意义。



于是,A1与A2开始可能有了交集的良机。



最后,图形比较复杂些,但回到我们已经很熟悉的ARCI的图述上。如下图5-2:



很显然地,由于个人当责与个体当责的运作,最大圆圈内的白色空间显然变小了,对A(ARCI模式里的团队当责者)来说,应该是更稳当些,球在辖区内落地的机会是更小些了。



纵使球不幸落地,个体当责会使人立刻捡球、传球,完成球赛的补位、补救作业。那么,会不会因热心过度在两三个交会区,抢球成一团呢?会,也不会,就看成员间平日的训练、互信与默契了;至少也要有赛前集训吧。团体成员为了团队集体成功会相互关心、相互驰援、也相互挑战。但,各自的责任领域很清楚,不应舍己为人或入侵别人的责任领域。驰援非救援,就像救急不救穷;成员onmouseover=displayAd(1);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1);>绩效不好,并不是牺牲绩效更好的人花更多的精力去弥补它。富有个体当责者不是当“大阿哥”—— 邻人出了问题,还要一肩扛起,说:“那是我的错!”



个体当责的意义是,在团体或团队中,首先100%地扛起自己责任,然后再加一盎司或10%,藉以强化自己或支援别人;支援时,或相配合、或互挑战,为的是要共同完成团队佳绩。



以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7个好习惯架构来说,每一个能负起个体当责的人都至少是“独立的”(independent),乃至“互信互赖的”(interdependent)等级,而不会是仍在“依赖的”(dependent)层次上的。



商场如战场?有时也没那么严重,它像球场;那么,就让我们来好好打一场好球吧。

上一条: 当责》——第三章当责的一个关键性应用

下一条: 管理好销售团队有招法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