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责》——第三章当责的一个关键性应用

下例,表3-5中,最上横栏的部门、职位乃至人名有了更具体的描述。


第3项活动的新客户争夺战是属较单纯的部门内活动,表3-4中显示的是,这个业务员负有最后成败的当责—— 因为责任范围并不太大,所以自己也兼了R,但还有一位技术员也是R,是在帮他忙。这个R在许多实例中,其实也非占据他100%人力,而可能只是40%;亦即,每一周的工作时间中,约有两天是在这个项目上—— 他是戴了两顶帽子(wearing two hats)。



业务员A遇到重大决定或重要行动之前,一定要咨询C的销售经理—— 也是他顶头上司。至于老板的老板—— 副总,因为是I,所以事后是成是败告诉他就可以了,事前不必?簟?



第一与第二项活动,显然都是跨部门活动。跨部门活动知易行难,常成很大挑战;ARCI正可协助厘清各成员的角色与责任,跨出比较稳当的第一步。如果ARCI的责任与角色弄清楚了,当责的真义也弄清楚了,其实,你并不必太在乎R的位置—— 不只跨部门,跨国运作都是可行的。



我将在第10章中详细说明跨部门团队的运作。



综合上4例,我们可以发现,ARCI应用的目的,无非在阐明:谁负责什么?—— Who is responsible for what?或更简洁些,谁做什么?—— Who does what?并且更精准地定义介入的程度,及当责者之所当为。企业运作在这一部分常形成白色空间,或称灰色地带,严重威胁执行力的贯彻与最后成果的攫取。



综合来说,ARCI责任图解的基本模式是如表3-6所示之矩阵:


对上表3-7的ARCI责任图解做“水平分析”,亦即,分析每一个活动/次活动的功能性角色。



☼ 如果没有R:工作没人做,大家等着要批核、等着被咨询、等着被告知、没人把工作当成自己的,除了A外。



☼ 如果没有A:没人总其成并负全责—— 虽然对少数某些支援单位仍可能适用。A是有资格限制的,但只要资格相符, A应尽量往更下阶层选任,以适才适任,并权责相符。



☼ 如果太多C:真的需要这么多“顾问”吗?顾问咨询也意味着时间流失、成本增加,确实值得吗?



☼ 如果太多I:真有这么多人需要正式、定期告知?可否改为例外通知、或不必通知?应以实际的工作需求性为基准订定,不是因为他是“三朝元老”。



☼ 如果太多A:只能有一个A—— 虽然仍有少数例外。超过一个A时,常属过渡期或特殊例,需特别定义。



然后,我们再做一个垂直分析;亦即,针对各个人或部门的责任分配状态做分析:



☼ 如果太多R:这个人真能够、也确需要,执行这么多工作吗?这些活动可否进一步拆解或简化,以更利管理?



☼ 如果是满格:这人需要介入这么多活动吗?C可否降为I? I可否取消?

☼ 如果没A没R:如果这是一个直线而非幕僚职位,应考虑废除或增强这人/职位的功能?



☼ 如果太多A:有适当授权吗?这人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能者多劳”,早死?确需日理万机?有些A可退为C或R,甚至I吗?



☼ 资格符合度:参与的形态与程度符合这个人的个性与能力上的整体资格吗?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说:“没有图示,就没有深思”(“The soul never thinks without a picture”),一代思想家也要藉图做思考,况乎我辈凡人。亚里士多德还有个著名学生,名叫亚历山大,就是后来建立了横跨欧、亚、非超大版图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对“直线责任”也有精辟见解,详见本章第9节。



ARCI所形成的“责任图解”让我们从各种角度思考,让角色与责任乃至责任的分野更加精准,绝对有助于各项工作/活动的成功执行。

上一条: 打造高适应性人才团队

下一条: 《当责》——第五章团队中的互动: 个体当责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