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
《感应管理之路》
42.文质的状态
——左右世界小商品经济命脉的农民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企业家成长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学问高,学识过人,但经营管理搞得一团糟;有些人本质很好,可惜常识不够,乃至于写一封信也写不好,但是经营企业却很了不起。行政部门、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也有类似的现象:有些人知识是了不起,但是请他出来做事没有不乱的;而有些人文凭不高,却能把一个单位管得有声有色。
但是,这样的现象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些学问不高,却很聪明,一点就透,具有“质”的修养的人,在新的形势下,在科学技术将更加发展的未来,如果不提高常识水平,不加强“文”的修养,就可能不明不透,悟不起来。
由此看来,作为管理者,应当文质兼修,文质皆具,缺质补质,缺文补文,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使自己始终保持文质的状态。具有这样的状态,就具有吸引的磁性、放射的功能,也就是增强了感受外界新知的悟性、连通他人和事物的能量。这种力量是管理者非常宝贵的力量,一个团队的成功往往是团队中的管理者、管理骨干这种力量的总和之大而成功。
非常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的企业界空前重视这种能量的培育,培训班、研修班如雨后春笋。许许多多的老总,参加总裁班,有的既当学生,又当老师,被外请授课,“文质彬彬”的、“又红又专”的越来越多。
仅以晋江、石狮为例。这两个市稍有名气的企业的老板,几乎都参加了北大、清华的总裁班学习。泉州广电集团与泉州服装协会共同举办了一期全国服装设计峰会,七匹狼、九牧王等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加现场对话,他们体现出的常识使在现场的一些政府部门的主管刮目相看。不仅如此,许多企业的老板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儿女就读重点中学,让他们与素质较好的师长相处,从小注意文质培养。
2006年6月20日,光明日报以《文化的见识和强力》为题,解读义乌人的文化品格,也就是义乌人的文质状态。商务部将在牛内发布“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这里小商品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全世界小商品的价格。更令人震惊的是,托起这个被联合国报告称为“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能左右中国乃至世界小商品经济命脉的,竟是一大群没有文凭、没有学历的义乌农民!
但是,“凭什么说义乌农民没有文化?难道只有学历和文凭才是文化?”在义乌人看来,文化的实力不在于获得关于知识的一纸证明。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是一种素质,一种品格,是活泼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文化已经渗入他们生命的深处,成为他们近乎天生的行为模式,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
义乌人在血脉里保存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义乌人历来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自唐至清,有文科进士182人。在当代,义乌籍的教授、副教授有五千多人。
义乌人又吸纳着现代文化的营养。从商学院的课堂到培训学校的教室,他们自觉、主动地接受着现代文明的熏陶,以闯荡市场的精神,闯荡现代文化的世界。每当夜幕降临,忙碌一天的义乌人便会涌入各类学校。五年来,义乌36.1万农村劳动力已有25万经过基本的学习和培训,市场经营户业务知识培训每年最多达9000人欠。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是义乌人独特的文化见识、文化品质导致了义乌经济的飞速发展。
同样的道理,近年来兴起的企业文化建设浪潮,就是在培育企业的文质状态。毛泽东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同理,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法生存的企业,没有文化建设的团队是没有灵魂的团队。团队有制度还应有教育,有流程还应有引导,讲规章还应讲道德,讲生产还应讲创作,有计划报表还应有学习园地,有电脑设备、技术研究,最好还应有书画琴棋与歌声。
团队文质兼具,就会充满生命力,是活生生而富有感应性的。它的磁场强力不仅凝聚内部员工的智慧,而且能吸引着外界的向往和认同。这种认同进而提升了团队的品牌。
上一条: 没有领导力,就没有执行力
下一条: 企业规范化管理之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