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让HR 们困惑的典型的人才保留难题。虽然新机会不断出现,但如果没有赋予自己的员工,或者对渴望职业发展的员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因为发展空间而出现人才流失,就在所难免了。那么,面对这样的高难度“博弈”,企业和个人如何能达到双赢的局面呢?
量才录用,打好基础
任何一个公司录用人才,都会从胜任力的匹配程度来衡量。胜任力可分三个层次:公司文化所决定的对公司所有员工适用的普遍胜任力,如尊重个人、创新能力等;公司组织架构中第一层所要求的胜任力,如销售、物流、研发等组织的要求均各有侧重;第三个层次才是具体工作需要的胜任力。而第一个层次——员工对公司文化相关的胜任力以及契合程度,又是人才保留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样的契合就好像一个心理契约,一旦达到十足的默契,既让契约双方相处愉悦,也让任何一方都舍不得轻易破坏,甚至可以超越物质和金钱的诱惑。而如果个体价值观与公司文化相冲突,再优越的物质条件也可能留不住关键人才,即使现在招聘进来了,也如在企业里埋下了一个地雷,累积到一定时候就会总爆发。
当然,在招聘过程中,后两个层次的胜任力相对容易把握,通常从个人的工作经历中就可判断。而判断应聘者与第一个层次——与公司文化相关的胜任力则是比较难测量的。
但只有在最初的人员甄选环节中就下功夫打好基础,就可避免为未来埋下人才流失的隐患。
善用沟通,增加信任
满意度,一言概之,就是指一个人的期望值是否得到了满足。现实与期望间的差距越大就越不满意,达到一定程度的差距同时外界又存在诱惑的话,一个人就会离职。而如何把握员工的满意度,也可以一言概之——知己知彼。通过交流,缩短企业能兑现的愿景与员工期望值之间的距离,增强互信,以促进长久的合作。
随着组织的发展,企业策略的变化,管理层的更新,员工的满意度随时会有变化。员工满意度调查就像是组织的定期体检,可以一举两得,了解了满意程度,也可窥测企业的文化、战略方针的贯彻是否得到最广泛的支持,防患于未然。调查问卷的设计侧重点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员工对公司的文化环境及战略方针贯彻的满意度,员工对所在组织或部门的看法,员工对直线经理的满意度,以及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投入程度等。
为避免满意度调查走过场,一些企业把部门满意度结果作为考核部门经理业绩的标准之一,并且设计后期程序使调查结果透明、公开。可组织一次会议,有时还可让部门负责人或企业高层回避,由人力资源部主持,以便员工能更自由地表达意见。而会议的主要目的不是听员工大倒苦水,关键是探究调查结果背后员工的具体想法,分析组织的优势从而鼓舞士气,让员工自己提出有明确时间表、负责人和改进内容的行动计划,并动员员工积极参与其中。
满意度的改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定期进行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情况也要随时反馈给员工。除此以外,平时的沟通也很重要。有一个例子:一名外企的区域总经理突然提出离职,并恰好选择到竞争品牌的公司就职。经过一次长谈后才了解到他是因为两地分居的家庭原因而离职的,而他因为很热爱这份工作又从未向公司提出,最后压力加大致使他决定通过跳槽来解决问题。在扼腕叹息之余,更可见平时沟通的重要性。部门经理和HR 部门应该更主动,应随时和员工保持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的沟通,争取随时了解员工的动向,不能坐等员工上门,否则最后上门的可能就是员工的抱怨或一封辞职信了。
不要以为战略只是企业领导层的事情,领导层应把企业战略与员工作适时的沟通,否则信息不对称造成沟通能量浪费,还容易使员工对企业前景产生种种误解。新策略出台后,企业可以统一发个E-mail 告诉每个员工,但是不是每个员工都看过了,都理解了,都和实际工作挂钩了呢?这个很难知道,所以沟通不只是传达,接下来可以研讨会的形式让员工深入讨论,内容就是企业的定位和战略对每一个人的工作意味着什么,推进在各个部门中战略的沟通到位。这样把企业战略和员工每天的工作内容联系起来,员工一能更透彻地理解企业战略,二能体会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每天的工作中更有成就感。
管理绩效,激发热情
很难想象得不到员工认可的绩效目标,会吸引员工和企业步调一致,激励他们积极地朝着目标努力。绩效管理是双向的交流,不是企业单向地给予指令,制定绩效目标时应有员工的意见参与。人们常说,目标应该是SMART 的目标——Specific(具体化)、Measurable(可衡量)、Attainable(可行)、Realistic(切实),以及Trackable(可追踪)。为了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保持兴趣,目标还应该是有一定挑战性的、有意义的,使员工有新鲜感, 达到目标后有成就感,并不愿意轻易舍弃这种快乐。
在绩效考核中,还有一点无法回避,即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这个计划要结合当前企业的要求和员工个人胜任力的评估。首先, 针对企业的胜任力特征模型和当下重点战略,可以定义出每个岗位所需的五六个关键胜任力及其具体要求;然后结合绩效考核结果,和员工一起分析其在关键胜任力的现有水平,加以对照,便可分析出员工存在的差距;最后就是结合员工的职业发展兴趣,制定出既和企业步调一致又个性化的员工职业发展计划。
那么,在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时又有什么讲究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适应区,超出它以外的工作就需要认知上的更新,同时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开始会有抵触,但是如果积极面对,并得到足够多的支持和鼓励,最佳适应区会一点一点地扩大,这也就是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给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也要遵循SMART 的原则,避免计划过难或过易,并在执行中给予足够多的支持,让员工对自己在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发掘机会,各就其位
笔者在与一名外籍经理交谈时,这位外籍经理不解地问:“在我们国家,员工都会主动为自己争取事业发展的机会,为什么中国的员工只是在抱怨没有人关心他们的职业发展?这应该是自己主动争取的呀!”虽然企业应该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但职业发展的主人毕竟还是员工自己。不少员工因为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当新工作机会来临的时候,或者没做好准备,或者不及时争取,到最后只能抱怨企业内部缺乏机会,甚至离职。所以企业要做的首要工作,是要提高员工为自己职业发展负责的意识,这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或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来进行。
第二步就是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企业应建立内部工作调动机制,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工作调动机制中,把所有的招聘职位透明化,首先开放给公司内部的员工,鼓励大家申请,同时把内部职位调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司政策宣传给所有的人。企业还可以将这些职位的胜任力模型公布给员工,作为对员工职业发展的指引。短期的工作调动机制中,工作轮岗是可操作的,经过双方部门同意,可派员工到对方部门短期工作,以六个月为宜,这种安排通常以员工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并结合部门的需要,为员工提供先期尝试的机会。
以上提到的内部调动是以员工占主导地位的,很关键的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也应在关键岗位做出人员接替计划,有意识地培养接班人。由人力资源部和管理层对各个部门的人力资源配备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岗位,对现有人才从绩效和潜能两方面来评估,从而明确一批有潜力的员工作为后备力量给予重点培养,在和这批员工充分沟通后,针对员工特点和未来的目标职位制定培养计划。
制定个性化人才保留计划
对于每个公司的关键人才,根据其需要,还可制定个性化的人才保留计划。通常有以下四类:股票和股票期权——给予不同层次关键员工不同数量的股票或股票期权,规定一定的时间期限和公司业绩达标标准,制定出什么时候可以得到多少的股票或金额。
人员保留奖金——通常作为劳动合同的一部分,规定在企业工作若干年后可领到一定数额的奖金。
特别的津贴或补助——对于个体的情况,提供一些特别的津贴或补助,如为外籍员工提供租房、子女上国际学校、家人到国际医院就医的补助或协助等。
进修计划——给员工提供脱产或半脱产的公司以外的学习机会,如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深层学习,给研发人员提供博士学位的学习机会和实验室,海外有机构的企业可以派员工到海外分支机构学习和任职。
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曾说过:“你可以将我的所有资产拿走,但如果我能保住现有的人力资源,五年后我就会东山再起”。人才保留策略制定容易,而要在实际中很好地贯彻绝非易事。当然人才保留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也无法做到天衣无缝,总会有各种原因导致人才的流失。但是优秀的企业可以留住员工的心,即使在人才短暂离开后,也会成为他们的再次选择。
上一条: 论核心员工的长期激励模式
下一条: 手下有个叫许三多的“笨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