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了这个称谓的差异,不同的称谓反映的是两种企业不同的组织关系。外企更重视的是管理关系,而内企更注重的是领导关系。在外企,“我是你的老板”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能决定你在公司里的职业命运”;而在内企,“我是你的领导”的意思是在这个部门的群体中,“我”的职位是最高的,但“我”是不是一定能决定你在公司里的职业命运呢?不见得!
从外企到内企工作,刚开始最受不了的就是称谓的忽然变化。
外企一般都直呼其名。当然,这个名往往是洋名,Peter, Helen,Richard……只要你在外企工作,叫这样名字的人肯定一箩筐。我也一样,我的最后一任老外老板叫我“Raymond”,我则叫他“Dennis”。
初到内企,职位比我低的人都开始称呼我为“俞总”了,我也得称呼我的老板为某总。初时对这样“总”来“总”去的叫法实在有点暗暗窃笑,总觉得一家公司的人仿佛都在那里自娱自乐。但逐渐适应之后,竟觉得这样的叫法也很舒服了,要是某人叫错我的职位,把我喊成了经理,或者是莽撞地直接叫我名字,心底下竟也暗暗地生出一些不快。
如何称谓,内外企的确有天壤之别。“总”来“总”去和直呼英文名的差别,盖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和老外的不同,在于中国人强调群体意识,对中国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维系群体生存。老外则更强调个体,所以体现在名字上也是直呼其名。中国人喜欢叫头衔,是因为头衔所暗喻的是一个组织,代表着你是属于组织的一员,也代表着你在组织中的位置。而在外企工作的中国人为什么经常要取些洋名呢?“崇洋媚外”或者让老外老板听着顺耳倒是其次,这其实还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折中。如果都是叫中文名字,遇上年级比你大个十岁二十岁的人,你也叫他“李阿毛”之类显然也不合适,叫下“Sam”、“Tom”就好多了。
称谓的含义,内外企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老板”一词,初到内企时候我就出过很大的洋相。我问某某人“你老板是谁”的时候,他们经常会目瞪口呆,回答道“老板,老板就是某总啊”。他们的意思,老板就是指董事长,公司的老板。而我说的“老板”的意思,是指他的直接上司。这是内外企的大不同,外企把直接上司叫作“老板”,内企则叫作“领导”。
不要小看了这个称谓的差异,不同的称谓反映的是两种企业不同的组织关系。外企更重视的是管理关系,而内企更注重的是领导关系。在外企,“我是你的老板”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能决定你在公司里的职业命运”;而在内企,“我是你的领导”的意思是在这个部门的群体中,“我”的职位是最高的,但“我”是不是一定能决定你在公司里的职业命运呢?不见得!
在内企(尤其是民营企业)能决定一个人职业命运的通常是老板。换个角度来说,领导一词反映的也的确不仅仅是行政权力的关系,它还有别的“关系”,比如,老板更听这个“领导”的意见而不是你的意见,在公司,“领导”更有发言权而不是你,“领导”也有更多的内部关系等等。但这些也有例外,碰巧你这个领导,有个下属是老板的亲戚或是同学,那么,你就非但不是“老板”,甚至管理起来都有麻烦了。你做的这个“领导”,只是一个比他更大的“官”,但靠山就不见得有他来得硬。
内外企业的职场架构最大的区别是发散型和垂直型。造成发散型的内企管理风格的原因往往是老板的过强管理作风。成功的内企,往往都有一个英雄老板,这个老板在公司内部(注意不一定是外部)享有绝对的权威,也往往是企业的精神领袖。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在于能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每遇重大事件反应就会比外企快很多;但坏处则是造成了下属的权责利不明确,下属就往往不能使用行政管理职能,而只能是领导能力。领导力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因为它是基于“德”而不是法。当这个“德”是善德的时候,公司内部还相安无事;但这个“德”如果变成了恶德,领导力就会变成公司政治,拉帮结派,各立山头。这个领导,也就变成了帮派大哥。所以在内企,有时候“领导”也被叫作“老大”。
而外企则更注重的是法,如果说内企是强调你应该做什么,外企则是强调你不能做什么的。“老板”一词所暗喻的就是一种法,它体现了限制和规则。只要在这个规则之内,你的职业表现的裁判权就只属于你的直接上司——也就是你的老板。在此之内,你的老板就可以决定给你奖励还是给你批评,甚至是晋升或者炒鱿鱼。但这种法在中国的外企也确有被滥用的嫌疑,因为法官本身对衡量的标准是不尽统一的,如果你的上司缺乏职业操守,你恐怕连申述的机会都不大了。事实上从内外企晋升或者辞退人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差异。内企更强调这个人如何如何,外企则更强调业绩表现,这后面所隐藏着的就是两套评判体系的差异。
另外,内外企职场经常使用的两个动词也有着其暗喻。“负责”和“汇报”。内企说你的上司是谁的时候,是“我向某某领导负责”;外企则说“我向某某老板汇报”。“负责”一词,意思是我只要做对了就行;但“汇报”一词,则是我必须把我做的告诉你。这其实也反映了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这两种管理方式的不同。外企员工共同的抱怨就是报表太多,他们其实可以从这种词语中找找根源,既然要汇报,当然不能只告诉个结果,还要描述过程。而报表就是把这种过程数字化的工具。相比之下,内企在这点上的确是轻松多了。
只要细心观察,这样称谓的差异还有很多。我们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正是文化决定了这种差异,也决定了内外企行事风格的不同。
(作者是著名营销专家,曾任职于世界500强企业的玛氏中国、莎莉中国和欧莱雅中国,现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新著《逃离外企》。)
上一条: 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架构
下一条: 管理者?还是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