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企业把项目拿到手之后,可行性报告就失去了意义,项目的结果和成败往往无人负责,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很多国有企业还在沿用老思想、老方法去准备可行性报告,而一些民营企业则根本不去管什么可行性报告,凭感觉做决策,更遗憾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对可行性分析也不重视,可行性报告成了给股东/股民看的"花活"。应当说,没有可行性报告,企业凭借领导人的个人才智,敬业精神和艰苦奋斗也可能成功,产品也可能畅销,但是只能碰运气,而非长久之计,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规范化企业的不断加入,"运气"会起来越少,那么,可行性报告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简而言之,可行性报告是为了减小企业的投资风险和错误成本,提高决策的成功率。
从本人过去曾经阅读过的几份国内企业的可行性报告来看,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可行性报告强调为什么要上项目,但忽视详尽的实施计划和科学的依据,能否实现目标只能"听天由命";二是可行性报告中宏观的、模糊的数据多,而微观的、具体的数据少很难分阶段评估其进展,判断其风险,做到实时调整;三是没有或很少量化的衡量标准和明确的责任分配,成败难辨,责任难分;四是市场预测过于乐观,对"不测风云"认识不足;五是对环境,市场,用户,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动态和可能的变化评估过粗,难以做到"知己知彼"。当然,极个别企业把市场潜力当作市场规模,或把市场规模作为企业的市场目标,就更令人遗憾了。
那么,如何保证可行性分析"可行"呢?可行性分析应当包括哪些方面,该按什么格式准备呢?首先可行性报告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集团中格式必须一样,即应当有哪些方面,数据格式什么样也是统一的,这样才能统一游戏规则,便于分析和评估,同时准备可行报告的企业也知道该去搜集什么信息,如何去搜集信息,整理数据,准备报告;其次,可行性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假设,包括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方面;二是宏观与微观的市场,用户,竞争信息全部量化,并注明其出处;三是对结果作出三种预测和投资回报分析,即最佳状况,正常状况,最差状况,如果最差状况可以接
受,方能通过;四是有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资金落实,设备计划,工作流程,以及"里程碑"式的分阶段检查标准和时间表;五是对潜在市场变化,潜丰用户变化,潜在竞争形势变化,风险与潜在风险,问题与潜在问题有一个具体的分析和应变措施,把意外情况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六是对执行的方式,流程有一个明确的描述,以便于他人理解与评估,这里涉及一个根本性的假设:即上级领导或投资者不可能比企业自己更了解其市场,用户和竞争,他们把握的应当是内容格式,分析方法和工作流程,并据此提出供企业自查的建议和问题。剩下来的工作和责任应当有企业来承担。
可以说,可行性报告是目标管理的具体体现,是达成共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的基础。如果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没有共同的理解和共同的语言,是谈不上目标管理的,因为如果大家对"目标"的认识不一样,对"管理"的认识也可能不一样。由此引起的争议和麻烦地不言而喻的。那么可行性分析完成之后该做什么呢?请看下一篇"可行性报告的评估与检查"
上一条: 企业如何设计高弹性的绩效工资
下一条: 中国人的成功心智模式 艾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