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的价值能够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时,就会刺激他(她)去投资。同样一个人,可以追加他的附加价值,有没有积极性去投资,就看事后能否收回投资了。现在有许多20、30岁的人花10多万美元去美国读MBA,就因为他预期必有好的回报。如果只能到国有企业就职,恐怕没有人会这样做。
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关键仍然是在教育,大学教育应该说是“百年大计”。问题是中国现在教育制度太落后了,计划色彩太强了,招生名额、考试方式都由政府规定,学校很少有自主权。有人说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教育制度的改革在下一步尤为重要。这次中美谈判,虽然对教育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事实上外国的教育机构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了。还有一些国外优秀的商学院在新加坡办分院,专门招收中国经理读MBA,仅芝加哥商学院1998年就招收了60位中国大陆人读MBA。外国学校帮助中国培养人才当然是好事,问题是,为什么要专门捆住中国自己大学的手脚,让数百亿的教育经费外流?
最优秀的人读书当要找最好的学校。中国的商学院没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工资太低。教授工资上不去,要招优秀教师就很难。没有好教师,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就差。服务差,好学生就宁肯花大钱出国也不愿上中国的学校,招来的只能是相对差的学生。声誉上不去,好学生就更不愿意来,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现在有几个私人的商学院,付给教员的工资可能会跟在美国一样,甚至会更高,这样我们高校优秀的教员就会被“挖走”,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现在高校的工资水平对优秀人才越来越没吸引力。炒得沸沸扬扬的“长江学者”,年薪不过10万元,相当于一个外企普通中下层经理的水平,居然要讨论敢不敢拿的问题,真是可悲。照此下去,国有大学只能步国有企业的后尘,一个个烂下去。国家现在正在加大教育投资。我们现在的教育投资是“见物不见人”。给学校拨经费,允许建楼,但不许发工资。盖楼干什么?美国大学优秀不是因为楼多,而是因为优秀人才多,而我们宁可花几个亿盖一个大楼,却不愿意给教师发工资改善生活。北大、清华要想办成世界一流,教授的工资必须达到30万以上才有希望。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一些教育投资也有直接的商业价值。国家应该允许社会办学,让国家投资之外社会和个人都可以投资,教育需求也是多样化的,社会办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求学需要。
还有户籍管理制度,户口就是管人才的,约束有能力的人。户籍制度没法约束低档次的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劳动力大军。户籍制度捆绑的是那些非常优秀的人才。分什么本地人、外地人?这哪像一个主权国家?我们曾统计过,北大光华有一半硕士毕业生因户口不能留京,都去深圳和上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