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踢翻了民族企业的奶酪罐子

朱大鸣



日前,三鹿掺三聚氰胺事件闹得纷纷扬扬,而且,涉及更多民族乳液公司,比如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两大知名品牌也“榜上有名”,光明也未能幸免。整个乳品产业正在面临一场消费者信任危机,很多人纷纷选择洋品牌,比如,多美滋、美赞臣、雅培备受追捧,民族乳品企业正面临着最大的危机,三鹿事件也打翻了中国乳企的奶酪罐子。







可以说,食品行业的安全检查是第一位的,也只有安全第一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足够信任,消费者之所以认品牌,就是信任品牌的质量。可惜的是,此次检查出来的三聚氰胺事件,让消费者对民族企业的质量信任几乎被击垮。







其实,这个问题关键存在于我们乳企的发展路径中。三鹿集团率先创建了“奶农—奶站—乳企”模式,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张和复制。模式被成功复制后的20余年中,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印度的第三大乳品国。迅速扩张的乳企,走的这个路径有着重大隐患,那就是虽然乳企减少了前期的投入和限制,也带来了质量安全的弊端。







不过,笔者认为,此种模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松散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中间的最后一关的质检出了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此次事件,就否认这个模式的成功。这个模式其实也给许多农民带来就业的机会,不少农民转化为奶农。他们是此次奶制品的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农业部9月19日发布消息称,河北奶农遭受严重的损失,每天都在倒奶。虽然笔者也对部分奶农掺三聚氰胺表示极大愤慨,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更主流的奶农还是比较守法的,关键在于监督。







笔者认为,此模式还有一个重大隐患在于中间奶站的利益问题。很多奶站发展成为奶霸,有爆料显示,利用关系和强权捍卫别的奶站不来本地盘抢奶,下控奶农,上与各乳企要高价。很多奶站不甘心只赚每公斤鲜奶1至2毛钱的“抽头费”。开始在奶中加“东西”。业内人士称,奶站环节兑水、加碱已是小儿科,甚至出现了专业化的“调奶师”,专业化的“调制原料”和“销售渠道”,甚至没有牛也能“造出”奶来。笔者认为,利益熏心终于导致了此次三聚氰胺的事件的爆发,直到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潜规则才被公众关注。







还有,如果是层层加入三聚氰胺,那么,很可能导致整个奶粉的问题更大,而我们的质检部门的缺位,让这个产业面临着重大信任危机,本土乳业将遭遇消费诚信危机和进口奶粉替代的冲击。三鹿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是,盲目的扩张,恶性大打价格战,带来的必然是质量的下降。







在面临着重大危机的关口,我们乳品企业该怎样摆脱信任危机,已经关系到一个产业的民族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也关系到更多的奶农的利益。所以,我们的乳制品企业要在这次危机中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真诚向受害者道歉,承担责任,把民族企业的信任危机,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管理层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给消费者一个安全的信任基础。







“结石宝宝”是我们现在很多乳企的抹不去的耻辱,但是过去的教训就让它深深地刻在我们民族企业的面孔上,以便警钟长鸣,警惕后来者;毁了下一代或者公众的健康,会给民族企业带来多么沉重的打击,也给我们的民族身心健康带来多大的创伤。







我国要注重培养更多的民族企业家,而不仅仅是普通的商人。逐利是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之上,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核心,体现在企业的制度上,就是完备的治理制度。任何一个企业制度的基础,就是诚信为本。很多人认为这个诚信为本很可能是一种口号,其实不是,当一个产业兴盛勃起之际,泥沙俱下,鸡犬升天,很多不诚信的行为很可能被掩饰,在不断膨胀地利益追逐中,有些企业很可能胆子越来越大,最终酿成全行业的危机。而那些坚守诚信的企业,最终会洗尽铅华见真诚,受到社会公众的拥,虽然他会在那一轮泥沙俱下的行情中受到一些损失。







三鹿踢翻了中国奶酪的罐子,暴露了我们企业的致命问题,把我们最软的部位掀开。希望此次乳制品企业的大危机,换来的是这个行业新生。


上一条: 蒙牛出现危机为什么受到的伤害更大

下一条: 三鹿事件反思:应该大幅度提高企业犯罪成本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