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企业文化建设与改造的重要性 6. 企业制度
1. 经济奇迹的背后是文化
日本奇迹――发现企业文化。四十年代的一天,在经营企业中屡屡受挫的松下幸之助来到一座寺庙,那些出于自愿、不要报酬来帮助寺庙的人勤奋敬业干活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他。联想到自己在创办企业中的种种挫败,他突然顿悟:人不仅仅有金钱的需求,也有着精神的需求;只有在满足人的经济需求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人的精神需求,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次意外的发现,促使松下幸之助在企业管理上加进了新的东西――企业,也应是员工的精神家园。他开始倡导全体员工每天朗读公司方针,唱公司之歌,推行一整套关爱员工、吸引员工的措施,从而使自己的企业涣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松下的意外发现,打开了企业管理的最后一块处女地――企业文化建设。松下的这一理念和实践迅速为日本企业借鉴推广。企业文化武装了日本企业,也重新锻造着日本。于是,优异的产品质量、善于模仿的创新、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经营方式从日本企业中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使日本企业产生了无以伦比的创造力。从而使日本企业和商品异军突起,在欧美市场上攻城掠地,日本也随着自己商品的进军,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美国奇迹――重建企业文化。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日本商品和企业在欧美市场上的步步胜利和美国的节节败退,使美国企业陷入恐慌,有人甚至预言,美国正在遭遇大英帝国从“日不落”到“日薄西山”的衰落命运。日本企业全新的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让身为管理学发源地的美国深为震惊,迫使美国企业界对自己的管理进行反思,美国企业怎么了?这时,一些有识之士和管理专家发表了四部专著,《日本的管理艺术》、《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与礼仪》和《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指出美日企业的差距不在资金、不在技术,而在于作风和目标;日本人比美国人更懂得如何管理企业。
美国的敌人不是日本人和西德人,而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局限性。美国也有优秀的企业,这些的企业优秀之处也正在于企业文化建设。这四本书被称为美国管理创新四重奏,立即风靡美国企业界,几乎成为管理圣经。于是,以“团队管理”、“学习型组织”为内容的美国式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引爆了一次遍布美国的管理革命。重塑企业文化,使美国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而使美国经济在九十年代重新奋起,重振雄风,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持续繁荣,奠定了美国二十一世纪头号强国的霸主地位。
2.企业文化,一只神奇的看不见的手
在常人看来,企业就是人、财、物的组合,就是市场、技术、人员的运作。但是,为什么同样拥有人、财、物,同样面对市场、技术和人才,有的企业蒸蒸日上,有的企业却江河日下呢?为什么同企业在不同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或盛极而衰,或起死回生呢?
在这里面,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如物质世界中的“场”,即把自然中各物质的力统一起来,形成巨大的“场”。没有企业文化,人、财、物的组合,市场、技术、产品和人才的运作只是机械性的组合和运作。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中的各要素成为有机的整体,产生出指数级的能量。
3.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危机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浓缩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在浓缩一部现代企业的生长发展史。无论是浴火重生的国企,还是从无到有的私企、外企,都在经历着快速成长的煎熬和阵痛。快速成长使几乎每一个中国企业都面临着重大缺失――企业文化的缺失。
深入考察每个企业不难发现,每个企业都存在着利益矛盾的对立;都存在着价值观矛盾的冲突;都存在定位矛盾的排斥;都存在认同感矛盾的排异;都存在制度矛盾的交织;都存在行为准则矛盾的磨擦……
可以想象,这样充满矛盾的企业能和谐吗?这样矛盾的企业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吗?这样矛盾的企业能具有协调一致的战斗力和竞争力吗?这样充满矛盾的企业能长治久安、长盛不衰吗?
谁都知道,带故障的车是不能上路的。然而,许多中国企业正是一辆辆这样带故障的车,行驶在市场竞争的高速路上。可以说,中国企业面临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文化危机,就是文化重建与改造的危机。
二. 企业文化建设与改造的内容
1. 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企业文化的指示灯,每个企业为的自己存在的目的和要达到的任务,都会制定相应的目标,确定企业的使命与宗旨,一经管理者传达给全体员工,便形成了共同的目标,激发员工动力,相互配合,集中力量向目标前进,形成良好的企业向心力。
2. 企业哲学
企业文化中的企业哲学,是企业理论化系统化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经营管理对象、经营管理工具和经营管理资源及其关糸的最根本看法。
3. 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它决定和影响着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方向和行动指导,为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
4. 企业精神
这是企业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约束力;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立场观点和精神支柱。
5. 企业道德
它是企业文化的根本,对企业和社会安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它是企业文化的准则。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必须把制度建设纳入到企业文化的范围内,使之成为文化管理的一个组成侧面;同时,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文化成果,这些成果需要以制度的动工固定下来,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准则。
7. 企业文化活动
它是企业的功能文化,包括培训,文娱文体活动等等。丰富的企业文化活动能活跃企业的整体气氛,给员工以轻松愉快的感觉;激励员工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斗志,增强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8. 企业环境
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没有了环境,企业就无法生存;企业环境不好,势必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同的企业体制,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会让企业形成不同的企业环境。
9. 企业形象
它是企业文化的可视性象征,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对社会公众具有独特的形象魅力,获得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良好的评价和信赖。
10. 企业创新
它是指企业文化的创造力。在21世纪世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确保企业成功的关键。
三. 企业文化建设与改造能带来的广泛效益
1. 帮助新兴的私企走向成熟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的私企绝大多数正处在现代企业的“史前”期,即企业文化的“蒙昧时代”或“野蛮时代”。在企业中,排他性大于包容性,企业仍是老板个人意志的外化,是“团伙”的延伸,而非真正组织化的企业。理念的排他性与现实对包容性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左右着企业的命运。理念的隐性冲突,往往蕴含着更大的危机;行为准则上强制性的一律,随时都会释放出一种反叛。
企业文化建设与改造,将帮助私企校准企业目标,确立合适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完善制度建设,调整行为准则和企业伦理道德,消除排他性,增强企业对其他观念、知识、方式的包容性,从而走出“成长陷阱”。
2. 帮助国企完善机制再造
经历了一轮轮改革和改制后的国企,正面临着“混血儿”的尴尬。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企,却又拖着旧体制的辫子;不像私企,却又植入了私企的基因。在国有企业,新旧体制的冲突,往往更为直接、更为明显地体现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上。在当今许多国企中,双重价值观、双重利益定位、双重行为准则,使企业经受着双重阵痛,既有革除旧体制的破的阵痛,又有移植新体制而产生的排异带来的阵痛。
企业文化建设与改造,将帮助国企尽快走出改革的阵痛,通过对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重新梳理,制度建设的调整改造,行为准则的重新确定,推动企业完善机制再造,加速实现企业的彻底转型。
3. 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形象不只是结婚照式的化妆,而是高贵气质和高雅修养的自然流露和有形展示。企业形象正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可视象征。
企业文化建设与改造,将帮助企业确立起符合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展示企业行为的形象识别系统,让顾客和社会受众认知企业的理念,感受企业良好行为,增强顾客和社会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4.帮助企业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
成熟的市场经济,已不再是草莽英雄打天下的时代,而是精英治理的时代。小企业做事,靠的是体力,只要勤奋就有效益;而随着企业逐步做大,事业做大,就要靠人才,靠更多人才的智慧和积极性。如何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人才,这就依赖于企业文化的张力。
“同德而得天下,同志而治天下。”企业文化建设与改造,通过目标的设定,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确立,企业制度和机制的完善,企业环境和形象塑造,企业创造力的释放,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的动力和机会,提供施展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提供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从而形成稳定持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释放人才的能量。
上一条: 趣味型企业文化
下一条: 无“薪”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