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尊称的“康师傅”品牌
“康师傅”方便面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市场占有率高达25%左右,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方便面在中国销售额的总和也不及它,它的创立者是台湾省的顶新国际集团。顶新国际集团自19明年创业,从当初只身一人到今天的2.6万多名员工,成长可谓迅速。“顶新”原是台湾彰化的一家油脂厂,属于家族式企业。魏应行之父是在1985年创办这个企业,1988年10月,祖国大陆政策开放,身为四兄弟中最小的魏应行,首次来到北京。那时,魏应行一个人也不认识,一切都不熟悉,水土也不服,在饭店里捂着湿毛巾睡觉还流鼻血。“顶新”在祖国大陆第一个投资项目是“顶好清香油”,是1989年4月26日事到营业执照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有些外商纷纷擞资,顶新坚持下来了。
“北京顶好”最初生产的“顶好清香油”在北京市场上“叫好不叫座”,由于当时还是“计划经济”,500克平价油才0.85元,议价油则要2.4元(还是那种没有精炼的“毛油”),由于该公司的生产原料不在计划供应范围内,大部分靠进口,都得按国际价格,所以产品售价偏高,老百姓只能望而兴叹。随后公司又在济南生产“康菜蛋酥卷”,相信它在电视上“把营养和美味卷起来”的广告词至今还有许多入耳熟能详。但是由于当时老百姓的消费水平不高,蛋酥卷也未真正打开销路。待该公司到内蒙古投资蓖麻油项目时,情况更糟,完全失败,所带来的1亿元台币股本,几乎全部赔光,魏应行绝望之余,只想卷铺盖回家。
一直到1992年“康师博’方便面问世,集团才初尝成功的滋味。面对一连串失败的打击,魏应行冷静分析了祖国大陆市场,认真总结了以往的教训,决心投资方便食品,觉得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拿方便面来讲,一是当时国产面的质量较低,进口面的价格太高,大概在五六元之间,而当时人们一顿饭的消费水平是二三元,这就有了巨大纳发展空间:二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方便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前景看好。魏应行回到台湾,劝说股东继续投资。1992年7月,第一条方便面生产线在天津投产。
这一次,他们做得特别仔细,比如产品名称,“康”代表健康,又是扬声,念起来响亮;“师傅”是内地最普遍的尊称,印象好。他们决定用•康师傅•作为品牌名称(如图3,12所示)。证面条直道,久泡不糟;加上两包调味料和细肉块儿,价格又定在2元左右,适合大众消费水平。
在营销方面,不论批发、直销,一律“先款后货”,避免了呆账、烂账以及由此引发的与客户关系紧张等问题。
“康师傅”方便面的成功,固然是90年代国内经济起飞的大环境所赐,但也与产品对路、产品质量过硬分不开。由于该公司从未做过方便面,因此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
创业初期,每天早上,魏应行兄弟4人都以方便面当早点,一方面为了节省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检验产品品质。
产品虽受欢迎,但是面对市场幅员辽阔和运输线过长的重重限制,“康师傅”也绞尽脑汁突破各种难关,包括争取车皮,在各地设立发货仓库,量立经销商制度等。
但根本之道仍是在全国各地快速筹建厂房,达到就地生产、就地供货的目标。于是从1994年开始,“康师傅”陆续在广州、杭州、重庆、武汉、沈阳和西安建厂。迄今,该公司在祖国大陆已建立起78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日产量达30万包左右,生产和销售覆盖全国每一个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厂家。目前,“康师傅”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高达25%左右,品牌知名度在全国20个大城市达到了85%。1996年,“顶新”的销售额达52亿元,上缴税收3.1亿元,1997年预计产值合65亿元人民币。目前,“康师傅’的品牌价值合4.9亿元人民币,这在“康师傅”的无形资产中,还只占20%-25%,因为“康师傅”的销售网络占无形资产的比例要高过商标。
1996年2月,集团成功地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集资12亿港元,成了一支在中国成功经营并有典型意义的“中国概念股’。在三年前,集团除对原有生产型事业扩大投资外,逐步向多国、多元、多角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力图成为世界性华人企业集团。今天,‘康师傅’小有所成,该公司深感自豪,因为‘康师傅’三个字是中国人自创的品牌,它不仅成为方便面的代名词,也是全世界销量量大的方便面品牌。
1997年3月2日,董事长魏应州先生率领集团高阶层主管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方便面高峰会议。世界方便面高峰会议大会组委会表示,如果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康师傅’不来参加,这次大会就会黯然失色了。这表明“康师傅”已经在世界级赛场上成了重量级选手。
上一条: 通用电气的文化变革理念
下一条: 娃哈哈实施营销文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