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日前发布文件提出:“要研究制定以居住证制度为核心的来沪人员购房政策,合理引导跨地区购房。”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讲,就是“以居住证限制外地人在沪购房、炒房,有效压制楼市需求过旺”。
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来热议无数,其中既有“土著”深表赞同,亦有网友大拍“板砖”,“排外、狭隘、小市民心态”等等评价不一而足。而口水战打到了最后,攻守双方似乎都忘了我们的初衷是要打击“炒房”,而不是比拼“高尚”。
先来看看是不是外地人抢了上海市民的房、炒得房价蒸蒸日上?
首先,用力挺“凭证买房”的某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薛建雄的话来讲,2007年1月至11月,上海共成交36.71万套商品房(含二手房),其中6.12万套由外地人购入,因此限制外地人在沪购房将对楼市起到巨大影响。但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目前有外来人口近6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3强,其中约400多万人没有居住证。全市1/6的商品房被占总人口1/3的外地人买走,不但完全正常,且购买力也非“天量”。最关键的,有什么依据可以证明其中无居住证者就是炒房,而有居住证者就非炒房,而同样买了房的上海“土著们”就不会囤房、炒房?
其次,据笔者所知,居住证现在已经让部分“沪漂”郁闷非常,不是为了买房,而是为了租房。按规定,申请居住证必须有“稳定住所”,这一住所当然非买即租。如果你选择租房,那么申请居住证时需要提供租房合同和房产证明,但法规对房东的“证明义务”没有强制规定。于是许多不想交税、不愿备案的房东拒绝提供房产证明,而租房者也就拿不到居住证。如果“凭证买房”开始推行,那么无疑会将这一怪圈加以延续:没有居住证你就不能买房,不买房你还是没有居住证。
实际上,即使是眼下,“代办居住证”业务就已在上海风行,而“凭证买房”后最可能出现的情形,就是有实力炒房的人依然可以拿到居住证,只不过是增加些炒房成本而已,而拿不到居住证者中的大多数人照样买不起商品房,只不过他们连买房的资格亦已失去。除此之外,就是居住证的“行情”有望见涨。
近来不少调节楼市的政策用人群分类法大作文章,如广州规定单身者不能购买经济适用房,又如有专家放言未婚女青年促使房价上涨,应当限制35周岁以下人士购房,如此高论无不引来舆论一边倒式的狠批,最终无不陷入“歧视”、“限制公民权利”这样的价值观冲突里。这些拿“身份”说事的懒汉分类法只不过让复杂问题更复杂,反而对偏激、焦虑与对立情绪加以强化。而与此同时,对影响房价真正有用的信息统计却苍白得可怕,如上海部分银行因依靠央行征信系统无法核实“夫妻关系”,只好在审贷时要求买房人写下未婚保证书,结果让“以户计算房产状况”沦为“宣誓”式的笑柄。
同样,与户籍制度相仿,居住证制度本身争议巨大、容易触动社会敏感神经,指望靠它来限制房价,只能证明有关部门的分类方式是多么僵化,而有效信息又是多么贫乏。
上一条: 倒奶说掩饰不住行业涨价冲动
下一条: 中国仍将是世界最热投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