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委员陈至立近日表示,目前高校债务存在潜在的风险。要把高校负债问题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国务院有关领导首次在公开场合就高校负债问题发表意见。(《新京报》1月2日)
高校巨额债务,不仅让高校自身束手无策,更让国家高层伤透了脑筋。先是去年9月份,教育部长周济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大学可以通过置换土地偿还全部债务这个前卫观点后,立刻引起社会各界包括媒体的强烈质疑和反对。一个月后,国土资源部官员站出来,公开亮明了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对大学“卖地还债”说不。现在,国务院领导,再次将高校负债问题摆在台面上,提上了议事日程。
客观地讲,由于高校近年来超常规的发展,已欠下银行2000亿元的巨额贷款。其资金来源基本有两个,一是少量财政拔款,二是大量银行贷款。在现有狭窄的融资体制面前,大部高校都抱着这样一个心态:不贷白不贷,贷款还不起,反正有国家财政兜底。如此以来,高校之间好象开展起贷款竞争比赛,你追我赶,仿佛哪个高校贷款多,哪个校长有能量和能耐。
因此,就目前而言,笔者觉得,国家既要积极探寻解决债务的良策,更应集思广义,未雨绸缪,用超强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技艺,来思索出高校怎样避免超常规发展冲动的良策,以及规避天文数字般巨债产生的公共政策尽早实施。
我觉得,要规避高校巨额债务的产生,最好的路径是拓宽融资渠道,有了多元化的融资,不但不会产生债务危机,也会从使高校变得越来越富有。在这方面,国外大学有很多先进的做法,可供拿来借鉴。
归纳其做法,主要有三点:一是政府在公共政策上向高校融资倾斜。譬如,俄罗斯政府鼓励高校自身进行创收,国家对其免于征税。二是接受社会捐款。2006年,哈佛大学的捐助基金以23%的增长速度接近350亿美元;耶鲁大学的捐助基金以28%的增长速度达到225亿美元;斯坦佛大学的捐助基金以23%的增长速度达到172亿美元。三是良好的基金管理。美国高校利用社会捐款,形成一笔庞大的基金,并通过智慧化的经营与管理,进行保值增值。比如,哈佛大学的捐助基金由哈佛管理公司来管理,并且以政策资产组合(policyportfolio)而闻名于世,耶鲁大学的捐助基金则以首创绝对收益基金而著称。正是这些创造性的投资战略使得哈佛捐助基金从1990年到2005年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耶鲁捐助基金在过去二十年间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并且,为保证基金的良好运作,还制订了严密的使用和监督规则。
反观国内,目前的教育领域的市场化融资,还很幼稚,很不成熟,尚未真正起步。只有两个民办学校,一个是新东方学校和诺亚舟,在没有任何公共财政的支持下,才不得已破釜沉舟,在美国挂牌上市。它们勇于突破融资体制瓶颈之举,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面教材。
值得欣慰的是,去年12月26日,在“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北大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教授透露说,对于部属高校的负债问题,财政部和教育部已有了初步方案,只不过还是技术性方案。尽管方案还未最终成型,也未向社会公布任何方案细节,但是,笔者仍期望,应把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写进即将实施的方案里。高校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我敢打保票,准能遏制高校欠债愈演愈烈的怪圈,政府根本用不着为高校还债再绞尽脑汁了。
上一条: 房价成本公开何时能成惯例
下一条: 倒奶说掩饰不住行业涨价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