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信贷市场纠错不应被阻断

 自次按危机以来,美联储与英伦银行,欧洲央行都均以较为特殊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些措施的背景在于次按危机引发金融业信心的动摇。但是,由于目前的金融市场经历的是一场"信贷市场纠错",而非因为货币紧缩导致的周期性经济衰退,因此,指望利用典型的货币政策来解决问题颇值商榷。实际上,欧美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并不意味着银行业真的缺少资金,而是由于次按危机的最终后果尚不明朗,有钱的银行不敢轻易拆借资金。尽管目的在于稳定市场信心,但是过于极端的做法恰恰确认了业界对危机严重性的忧虑,从而令银行更不愿意贷款。



  众所周知,美国房地产业主要由私人部门把持,保障型房屋的发展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明显落后,多年来的全球流动性泛滥,使得自作聪明的金融市场开始打起穷人住房需求的主意,风险问题无疑是供应低收入者大额购房资金的一大重要考虑,这一问题没有解决,狡猾的银行家显然是不会给钱的。自己给钱风险很大,那么能否让别人给钱呢?这正是问题解决的思路:贷款做完,证券化卖掉,然后收管理费,再做贷款,再卖,如此循环不断。银行表内资产大幅地向表外转移,银行家从本质上完成了向资金掮客的转变。



  上述图景似乎描述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发展。银行稳坐管理费收入,投资收益与损失均归投资者。但银行家在这些业务中居中调度,处于支配性的位置,银行的资产周转率大幅提高,一切的长期都可以转化为短期,一切自己的风险都可能转嫁给他人。显然,这可能怂恿着银行家不再像以前那样特别谨慎地去看待一笔贷款的风险。而这种对风险的漠视又将通过证券化而转嫁至整个市场。



  不仅危害市场,银行自身也可能深陷此类操作而不可自拔,在次级按揭证券化的业务线条上,总会有一个"表内业务头寸"(即做了贷款又未来得及被证券化的部分),一旦问题暴露(如最近几个月),这一表内头寸就将很难再通过证券化向市场转移,让别人给钱的企图落空之后,损失便须由放贷机构自己承担。



  可以看出,以纯商业的方式应对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并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此项社会保障所需的补贴并没有减少,而是以投资者和银行的亏损不对等地表现出来。问题在变得更糟。目前,一定程度上信贷紧缩,实际上是正在进行一种错误的纠正,欧美央行采取过激的手段继续保持流动性泛滥可能将严重地影响纠错的进程。



  反观中国,欧美地区信贷市场错误所发生的条件也是存在的:保障型房屋难以满足需求、银行流动性泛滥、资本市场快速发展,2007年房贷市场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截至2007年11月末,14家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个贷增量总计约8000亿元,比上年整整增长了四倍。房价的上涨也使很多人购房所需贷款与自身的收入严重不匹配,而这在美国便要被定义为"次按"。


上一条: 国际油价暴涨背后的"涟漪效应"

下一条: 以鼓励投资解决经济失衡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