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又创出汇改以来新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1月2日中间价为人民币7.2996元。按照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10%。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个速度还会继续加快,而且不仅局限于美元。从2007年12月份以来,人民币对各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全面升值,对美、欧、日元及英镑汇率中间价升幅分别为1.48%、1.80%、4.21%和4.34%。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被提及的“广场协议”似乎很快被遗忘,关于逼迫人民币升值的阴谋论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人们通常会将1985年形成的“广场协议”对日元升值的施压与中国的现实汇率状况联系起来。当时强劲的美元对美国的企业竞争力造成很大压力,也造成美国政府大量的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美国希望通过让美元“有控制地”贬值,进而减轻其赤字问题(其实还有债务问题)。
这样,在美国的主导下,在纽约的广场饭店,美英德法日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签订了“G5广场协定”,目的是让美元“有控制地”贬值。所以说,这个协定的签署,是美国以牺牲所谓“盟友”的代价,谋取自己的利益。
日本在这个时候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被牺牲的盟友。许多舆论认为日元的急剧升值造成了日本经济的“泡沫十年”。
那么日本经济的崩溃到底是日元升值造就的“恶之花”,还是其经济本身出现了问题?回望20年前的日本,我们发现,实际上当年日本经济崩溃的源头是银行的崩溃,主要有三个原因,一,股票市场的泡沫导致企业轻易的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从而使得银行的资金流不到生产领域,二,楼市的泡沫催生大量的银行贷款,加剧了危机到来后的损失,三,小企业几乎无法融资,因为他们没有上市,而银行的资金又被楼市吸引走。当那个巨大的泡泡破灭的时候,银行的倒闭加剧了日本经济的崩溃。
那么,日元升值究竟对日本经济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以日本的纺织产业为例,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过去20年日本纺织品出口快速下滑及进口大量增加。这种趋势加速了纺织业的空洞化。尽管如此,日本纺织产业在整个经济框架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占制造业的7%,从业人口61万。纺织企业占制造业企业总数的13%,产值6.6兆日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2.3%。为应对纺织业下滑的趋势,日本纺织产业不得不采取“选择及集中”的应付措施,缩小亏损企业规模,优化发展强势领域,生产车间外移,转向高质量或差异化产品,生产非服装类产品,调整生产能力,优化分销系统。
在加速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在重新审视汇率政策。以往,保住庞大出口产业的就业机会是中国领导层的一个优先政策目标。但事实上,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以上,这使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外部,风险很大。
与此同时“保护中国资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由于汇率低估,导致国内大量资产贱卖,其损失同样不可低估。
中国的产业调整过去说了很多年,以往企业没有这个动力,因为他们可以压低点工资,可以轻松的从贸易中挣钱。而当结构开始调整,原来的老路走不通,低廉加工产业的衰落必然会导致这些工厂的投资人寻找新的出路,在不创新就要失败的市场环境下,会催生一批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企业。而现在,除了人民币升值,包括更加严格的劳动、环境和安全法律,所有这些都会造成成本上升,这些都是促使中国产业升级的因素。
显然,中国汇率政策的明显转变是信心的体现,走出阴谋论的羁绊后,中国既不为外界施压而调整,又审时度势灵活处理。
上一条: 和通胀作长期斗争
下一条: 财政收入激增亦喜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