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结构性上涨 非全面通胀

典型的通货膨胀,应该是非食品价格在加速全面上涨,同时,经济增长越快的地区通胀率越高。而目前我国的此轮物价上涨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食品价格的剧烈变动,同时,经济增长快的区域,物价增长较慢,相反,经济增长慢的区域,物价涨幅较大。



  此外,我国此轮价格上涨也包含着价格结构的合理调整,也就是此轮物价上涨是由于农产品和其他资源、要素价格的合理回归(或市场矫正)而引起的。这与货币供应量发行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过程明显不同。



  2007年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均创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新高,正因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目标,即防止经济出现全面过热及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2007年7月份,CPI增幅突破5%,之后四个月均处于6%以上,物价加快上升的趋势相当明显,且程度强于2004年,而且工资、原料成本上升也较为明显,一些人开始担心我国又要出现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高通胀趋势。一些专家甚至断言,全球新一轮高通胀趋势正在形成。不过我们相信,当前物价上涨是结构的,并不意味着已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此轮物价上涨的结构性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物价加速上涨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食品价格的剧烈变动。2007年1月-11月累计CPI增长4.6%中,食品价格上涨贡献超过了80%,非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不到20%。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又是由于受一些粮食产品价格较快增长和肉类价格(主要是猪肉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问题)大幅攀升的带动。食品价格上升一部分是由于一些原料产品供给的冲击(如猪供给量大幅减少),另一部分是由于农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及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导致的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后的回归。从这两方面的原因看,这种价格上升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与货币供应量增长没有什么关系。与此相应的非食品类价格(核心通货膨胀率)增长率一直不高,2004年以来非食品价格月度增长率一直在0.5-1.5%之间波动,没有出现加速增长的任何迹象。非食品价格上涨是经济增长内在的价格增长,明显的通货膨胀一定是这部分在加速上涨。以2007年为例,CPI的八大构成中,呈“五涨三落”的态势,1-10月累计,衣着类同比下降1.3%,交通通讯下降了1.7%,文化娱乐下降0.5%。家庭设备用品类、医疗保健类涨幅均不足2%。因此,这不是全面通胀。



  二是经济增长快的区域,物价增长较慢,相反,经济增长慢的区域,物价涨幅更大。就城乡而言,农村物价涨幅明显高于城市,而且在城市中,大城市的物价涨幅低于中小城市。如2007年1月-10月累计,农村CPI增长为5%,比城市高0.9个百分点;1月-9月累计36个大中城市CPI增幅为3.2%,比全部城市平均值低0.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农村恩格尔系数明显高于城市,在物价增长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时,农村的CPI增长必然会高于城市。中小城市物价高于大城市也是由于其恩格尔系数较高。就区域而言,发达地区CPI增幅小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如2007年1月-9月,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CPI分别增长1.6%、2.5%和3%,而云南、贵州、四川、青海、广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CPI增幅均超过5%。从经济增长率来讲,本轮经济增长中,基本上是大城市快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又快于农村,沿海发达地区快于中西部,如果是典型的通货膨胀,应该是经济增长越快通胀率越高。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当前的物价上涨并不是全面的通胀。



  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还有一层意义需要强调,即价格上涨包含着价格结构的合理调整。也就是此轮物价上涨是由于农产品和其他资源、要素价格的合理回归(或市场矫正)而引起的。这与货币供应量发行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过程明显不同。另外,就物价与收入增长的对比来讲,明显的通胀必然降低购买力水平,但最近阶段所引起的购买力下降并不明显,2001年-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同期物价增长1.4%,实际增长9.5%,2007年1月-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2%,CPI增长4.1%,实际增长8.7%,即购买力略有下降。不过,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影响很大,因为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慢,而且其恩格尔系数高,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下,其购买力下降会相当明显。如2001年-2006年,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年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5%、9.7%、11.1%和14.5%。正因为如此,中低收入以下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最深。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一方面努力抑制食品价格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力度。



  治理结构性物价过快增长,不能仅靠传统的升息等抑制总需求的办法,而要多管齐下。首先,要继续小幅升息,逐步改变实际负利率的状况,抑制仍然过强的投资需求。不过,由于今年先后六次加息,我国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与中期均衡利率水平越来越近,我们估计中期均衡利率水平在4.5%左右,因此,未来升息的空间也不大;二是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业的技术进步率,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一方面要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自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加强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储备的调节作用;三是增加对城镇和农村中低收入家庭的食品补贴。提高城镇最低生活标准,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四是通过信息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减弱通胀预期。我们承认通胀预期对通胀的强化作用,但如果实体经济总体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持续而明显的通货膨胀也是难以发生的。除部分农产品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工业品是供大于求的,并不存在长期性内在大幅涨价条件;五是抑制公共服务品(如教育、医疗)和垄断型产品或服务的“搭车”涨价。


上一条: 国际油价未来将逐渐趋于理性

下一条: 反垄断法律制度 健全市场竞争规则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