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畸形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经济的活力。社会太多资金在房子上压死。把大量资源压在房产上的经济体,其增长的长期潜力是可疑的。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2008年《社会蓝皮书》,该书主编、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指出,房价持续增高,推动民众的住房消费预期,很多家庭希望尽快解决住房问题,抑制其他方面的消费,最终使消费率降到近几十年来的新低。(据1月4日新京报报道)
也就是说,房地产业已经并且仍在扭曲中国的经济结构。多年以来,各级政府日益重视房地产业,土地财源促使与土地经营有关的一切产业被当成支柱产业,当然也包括房地产业。不少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成片开发,人为制造房地产的被动需求。
民众确实有解决住房的真实需求,但是目前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畸形的。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其对土地的垄断,导致土地供应紧张的预期,房价快速上涨,民众必然迫不及待地购买房屋。如此高涨的需求又推动房价更快速地上涨。如此循环不已,民众的大量收入、储蓄涌入房地产行业。部分中低收入群体不得不因此而抑制其他消费。这样下来,消费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就在低水平徘徊。
房地产业畸形繁荣的坏处不仅在此。它也是导致民生问题的一个根源。一方面,对于一部分民众来说,买不起房子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大焦虑因素。至于已经购买了房屋的民众,尽管房屋的账面价值随着房价腾涨而迅速升高,但这些价值不是现金,可望而不可及。相反,很多家庭要为供房子发愁。尤其是在通胀时期,月供压力会越来越大。于是,在房地产繁荣时期,不论有房无房家庭,都觉得解决住房问题是一大难题。
更进一步来说,房地产业畸形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经济的活力。房价腾涨,家庭大量资金用于房屋,而不够发达的金融体系又无法把家庭这笔资金金融化、资本化,因而,社会太多资金在房子上压死。如果这些资金被投入其他领域,可能会创造出更多财富。同样,畸形繁荣的房地产业也会诱导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购买地产、房产,这同样会对整体经济的创造性产生不良影响。把大量资源压在房产上的经济体,其增长的长期潜力是可疑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房地产业的畸形繁荣,也扭曲了地方政府的行为。土地成为地方政府最大的收入来源之后,地方政府在土地问题上就容易滥用权力,甚至侵害市民或农民的权益。同时,地方政府也容易倾向于与房地产开发商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在开发商与市民、农民发生纠纷的时候,不能站稳立场。一旦经济过分依赖房地产业,而官员的政绩主要依赖GDP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则房地产开发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绑架”地方政府。暴力拆迁、暴力征地等问题出现,就是此种扭曲的政商关系的产物。
可以说,房地产业畸形繁荣,已经造成了种种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问题。抑制房地产业畸形繁荣,需从多个角度同时入手:经济政策方面,应当采取独立而明智的货币政策,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政府治理方面,应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不再以GDP增长率和财政收入指标来决定官员升降。土地制度方面,应逐步打破地方政府对城市化、工业化用地的垄断,打破房地产开发商对城市房屋供应的垄断,使房地产行业真正地实现市场化,从根本上打破城市土地供应紧张、房屋价格快速上涨的扭曲预期。
这三方面的变革缺一不可,否则,房地产业就将继续畸形繁荣,社会将为此继续付出经济、社会、政治乃至精神方面的代价。
上一条: 开征环境税GDP恶性增长必须付出代价
下一条: 不要误解经济学家的“刺耳”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