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早报评论版刊发了笔者一篇题为《上海真的缺80万金融人才?》(2007年4月19日A15版),针对去年4月有专家指出,香港、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从业人口都达到10%以上,而上海却只有20万人,不足1%;按上海目前2000万人口计算,金融人才至少缺口80万人。而笔者经过认真核实,发现香港、纽约的金融从业人口与专家的数字相差甚远。笔者还指出,考虑到上海的较大辖区面积以及制造业的深厚基础,上海也许有一天,真的需要增加80万金融人才,但是现在还没有时间表。
随着上海要成为全国乃至国际性的金融市场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机构集聚中心和金融人才中心的目标得以明确,近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紧锣密鼓地继续展开,不少金融机构又发出上海缺少金融人才的感慨,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这个话题再多说几句。
首先,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确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据报道,伦敦金融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几大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因素中,人力资源因素高居榜首。但是绝对不能通过简单的类比就得出我们需要多少人才的结论,更何况基础数据还有很大水分。
其次,并不是说某一产业的几个关键数据的绝对数额大或是占全国、占世界的比例大了,就可以成为国际某某中心。这方面可以借鉴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近三年来,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远超过伦敦港,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的位置。可是,伦敦港却仍然无可争议地拥有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上海港与其相差甚远。原因在于上海港的“全面素质”还没有达到伦敦港的水平,尤其是在航运服务、信息、研发等软实力方面。
同样道理,上海是不是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上海有多少金融人才就能决定的。而应该考虑上海有没有形成适合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有没有形成以具有行业领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为骨干、中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有没有形成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中心;有没有形成符合国际通行惯例、规范有序的交易制度和法律体系等金融发展环境。以上的标准正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2010年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体系。
上一条: 医院收支分离的难点在哪里
下一条: 低价美元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