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央企的排污,整治更有说服力

 1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130家曾经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企业名单,其中三家由于整改不力再次违反环境法规,被国家环保总局重点曝光。



  其实,跨国企业污染中国这个话题,自去年以来陆续未断。人们印象中,跨国公司尤其是那些知名的大公司,他们注重自己的形象、富于企业责任感,所以对这些公司比较信任。环保总局发布的这些消息,破除了这个神话。人们不得不注意到,跨国公司在中国和在海外实行双重标准,这个双重标准证明资本是趋利的,更证明中国的环境治理、环保执法存在很大漏洞,提供了让企业“堕落”的营养和氛围。



  跨国企业污染中国,和许多其他环境话题一样,最终还是将我们带入中国的环保困境。



  2007年可以说是中国的环保元年。政府以舆论先行,媒体更是应声而起,公众的环保意识被广泛启蒙和动员。“生态文明”写进十七大报告被看作是标志性事件;去年底《“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出台,声称“地市减排不达标党政一把手就地免职”;接下来,环境税将要开征,绿色GDP再次被提起……人们看到,环保已经确实成为中国时政的关键词,成为行政系统必须认真面对、难以敷衍了事的严肃命题,环保部门似乎已经进入显性权力的行列。看起来形势越来越好,以今天中国政府之强大,已经决心要认真解决环境问题,当然应该无往不利、势在破竹。



  事情当然不可能这样简单地让人乐观。



  从前,我们都明白,中国的环保困境核心纠结在环保部门的弱势地位。行政结构的横向操控,让地方环境部门在地方GDP冲动的压迫下难以作为。现在,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或者说,中央政府正在通过各种安排来加强环保部门的实际权力,以便它在政府各部门的利益冲突中更具发言权,并确保环境政策的落实。但是,这只意味着,环保部门不像从前那样几乎是彻底的傀儡,并不意味着它拥有了什么超越的权力。环保部门仍然只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它从根本上仍然要服从政府的整体意志,它不可能独立地坚持其环保价值,它必然地要受到政府的整体价值和整体利益的约束。



  正是因为环保部门首先是政府部门,然后才是环保机构,所以它在面对企业的时候很难做到一视同仁。比如,我们看到跨国公司污染黑名单的新闻半年来反复出现,但是始终找不到一份“国企污染黑名单”,更看不到一份“央企污染黑名单”。中央企业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煤炭、化工、冶金、电力、运输、建材等领域,全部都是能耗大、污染严重的行业,或者说,全都是减排任务重的行业。如果说,公布跨国大公司的污染状况,是为了传达决心、树立典范,那么公开央企的排污情况,也许是更有说服力的行动。



  谈到推行环境税,已经有论者开始担心,国家会不会对大型国企以隐性补贴的方法进行财政返还,造成事实上的税收不公,直接降低环境税遏制污染的功效。实际上,政府与国企始终暧昧的关系,使得国企成为政府利益的一部分。我们或许可以相信,目前的环保政绩激励制度可以平衡一部分GDP冲动,但是我们很难相信,政府的环保动力会超过它保护自己的国有企业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总是这样的新闻:国企完成产业升级、国有大型企业将提前实现“十一五”能耗、污染排放目标……虽然跨国公司的企业责任神话已经破灭,但是,回到开头南橘北枳的逻辑,中国企业目前的环保工作不容乐观,同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国企的环保工作比跨国公司做得好。


上一条: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涨价声

下一条: 用“垃圾桶理论”解读茅于轼挨骂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