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房地产市场,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一方面,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过旺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另一方面,政府却继续以绝对垄断的管理方式,人为地减少土地供应。如此,这么一个简单的供求曲线,我相信稍微有一些经验的地产商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但管理层似乎不愿面对这样简单的供求关系,扯开了嗓门对着市场喊话,称“信贷过快增长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或者加紧出台降温政策,紧缩信贷规模,在老百姓购买第二套房屋时,用行政措施提高首付比例等等。
但唯利是图的地产商人们似乎不愿意按照管理层的暗示行走,他们能在政府的调控措施中解读出更加积极的意义。比如信贷过快增长,这显然不是银行有意为之,而是市场的拉动,银行也是企业,也需要效益,明明存在清晰的盈利性市场,岂有不放贷款之理?老百姓购买第二套房,说明老百姓有需求,也有购买能力,政府提高首付比例显然难不倒他们,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好办法。
凡此种种,显示中国的投资环境在接下来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大的逆转。多年以来迷恋GDP发展速度的偏向,在短时期内彻底纠正似乎可能性不大;金融市场在垄断政策的驱使下,事实上存在相当大的纰漏,大量的地下资金一直让国内的金融宏观调控乏力。难怪,有一位地产分析师表示,整个市场已经第三次或第四次受到类似政策的影响,但所有的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人们已经从当年的惊恐和彷徨中渐渐圆熟了。
有一个更加具有诱惑力的地产蛋糕存在,地产商人们闻到了大把大把金钱的味道。
首先是外资。尽管中国地产业趋紧的政策环境已成共识,外资却大有逆势扩容之势。英国《金融时报》12月10日称,高盛拟将新募集的21亿美元房地产基金主要投向亚洲,尤其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为其重点。另一家国际投行地产基金负责人分析说:按基本面来投资,中国在高盛的新基金中“至少会占到一半以上”。事实上,2007年下半年已经完成募集的类似国际地产基金不在少数,有的坐落香港,有的直接落户中国内地,2008年将是他们又一个热气腾腾的红利之年。
国内的地产商人也在按照上述思路行走。尽管有人在竭力唱衰,说什么拐点即将来临,房价将会迅速回落,但我所熟悉的房地产商人们却在四处圈地,大兴土木。杨氏碧桂园的圈地豪情和在香港圈得雄资的行为可以不说了,潘石屹在北京拿到了大好地盘也在香港圈到了大把资金,也可以不提了。就提一提坐镇北京、放眼全国的地产大佬世纪金源的黄如论先生吧。黄先生在北京的楼盘一直就比潘石屹、冯仑、任志强之流要豪迈很多,只是黄一贯行事低调,不经常露面于媒体而已。眼下,黄先生的战略有所调整,开始远离北京,前往外省发展。据了解,世纪金源在重庆、云南、湖南、贵州、陕西等地均有大楼盘开张,每个楼盘的投资规模甚至都在百亿之上。而且,2008年还有可能是世纪金源的上市之年,他们已经在具体操办这方面的事宜。至少,据我所知,他们磅礴的商务酒店产业、shoppingmall产业,以及他们在各地拥有的地块,稍一整合,即能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奇怪的格局。政府不满意,银行有危机,老百姓需要住房,地产商要赚大钱,整个市场似乎刹不住车,每个人都被深深地裹挟在某种命运之中。肯定是某个更加重要的环节出了毛病。现在我相信,是我们的房地产市场的元制度有问题。
北京少壮派经济学者赵晓说得好:尽管政府早就提出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但是中国房地产无论市场化也罢,房地产调控也罢,几乎都没有涉及到房地产市场的基础制度——产权制度的变革。赵晓认为,房地产市场如同其他市场一样,其实是一个制度体系,而产权乃市场的基础和根本。在没有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之前,哪怕“房地产市场”叫得震天响,哪怕这样的市场化已经推进了近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仍是一个产权缺位的市场,而这样的“市场化”一定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轻易就能发现,在地产商、消费者和银行相互纠结的房地产利益格局中,真正拥有话语权,真正掌握暴利的,却处在隐性状态,这个隐性人就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资金要素被牢牢控制,土地也被牢牢控制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收益,绝大部分流进了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腰包。这是一个在政府主导下的计划经济载体,它最终的表现就是,以最大程度降低成本,过高获取收益,但同时必然以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与财富的损失为代价。如此,只要管理层要保证必要的发展速度,只要当前的财税体制不更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会一直火热,地产商人们很了解这一点,甚至消费者也可能明白这一点。
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宿命,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恕我直言,暂时还看不到走出这一轮宿命的具体时间表。
下一条: 限价,垄断企业应担起的社会责任